AI 與機械人無法取代的創新管理之道:Design Thinking

A+A-
圖片來源:TORU YAMANAKA/AFP/Getty Images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這個已經不算新穎的名詞,最近又開始在全球管理學界鵲起,成為各大企業轉型時的重要工具,證明了即便 AI、機械人等高端科技就算再怎麼 fancy,所有的商業策略最終還是要回到以人為中心。

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舉辦的「管理思想界奧斯卡獎」,從蘋果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到管理大師大前研一都曾入選,最新一屆五十大思想家中的第一名 Roger Martin,正是以整合性思考(Integrative Thinking)與設計思考勝出。

這個思考方式源自於全球頂尖的設計公司 IDEO,創辦人 David Kelly 在擔任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時,把他過去數十年來從設計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經驗,萃取成一門碩士級學程,建立起「設計思考」的學術地位。

如今,這套方法已經被哈佛、MIT 等頂尖名校爭相採用,「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甚至稱它是「未來即將取代商學院教育的創新思維」。

它究竟有何神奇之處?「說穿了,就是回到以『人』為核心,找出其基本需求,再想辦法用最簡單快速的方式解決它!」IDEO 行政總裁 Tim Brown 在其著作「設計思考改造世界」一書中提到。

從同理別人的需要開始,發想出各式各樣的創意,到實際動手做出產品模型,過程中不可以否決任何一個點子,一旦模型效果不如預期,就回到第一個步驟重新開始,過程中需要不斷反覆修正、動態進行。它跟我們過去所理解的消費者調查最大差異是,它更強調現場觀察與思考,而不是像過去般多強調數據解讀,或是焦點訪談而已。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書封。

若將整個設計思考流程拆解,可以分為六個步驟:

  1. Empathy:觀察人們的行為,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消費者;
  2. Define:定義出問題所在,找到人們的需求;
  3. Idealize:把所有想到可以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點子寫下來,過程中不可以否定任何點子;
  4. Prototype:找出最可行的幾個點子,動手做出模型;
  5. Test:測試、實驗模型效果;
  6. 回到 1. 重新去想這個模型是否切合消費者需要。

通用電氣(GE)早在數年前就用設計思考作為開創新部門的方式,平治用它切入過去從未觸及到的二十歲族群,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哈雷電單車更在受訓過後,把「同理心」列為公司核心價值,從而在金融風暴期間還逆勢維持成長。

只是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作法,為何會在此刻掀起旋風?其實,大部分的企業太倚賴科技,以為有技術就可以主導市場,忘了「人」才是根本。

以 SONY 為例,當年在研發 Walkman 的時候,他們先派出一組人,包含工程師、設計師與業務人員,站在各個馬路口一整天,觀察人們怎麼「走路」。根據這些觀察結果,做出五十幾個模型,再逐一的淘汰,最後選出一個最符合人們走路行為的產品,著手研發,從而引爆了風潮。

但 SONY 成功之後卻沒有記取這樣的經驗,反倒落入技術至上的迷思,結果就是讓更加重視消費者體驗的蘋果所取代。也證明了:要做都不難,只是你有沒有這個認知,有沒有強迫執行。

當科技帶來革新,消費者的喜好不斷在改變,企業也必須因應轉型,如何避免閉門造車,絕對不是在街上發發問卷就能得到答案,正如福特發明汽車之前的年代,「你問消費者想要甚麼樣的交通工具,答案只會是『更快的一批馬』」。唯有回到以人為本的思考模式,才能得到最貼近市場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