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頭,雖已沒多少人寫信,卻還有不少人寫卡。逢年過節,賀卡架前都站滿了人,逐張拿起盤算著要送給誰。而據網媒 Vox 報道,美國也有類似「盛況」。縱然整體盈利逐年下跌,業界龍頭 Hallmark 亦要大幅「瘦身」,但賀卡仍有龐大市場,每年創造 75 億美元銷售額。
貿易組織「賀卡協會(Greeting Card Association)」指出,美國人一年購買大約 65 億張賀卡,其中 16 億張卡均在聖誕元旦假期售出。即使智能手機普及,大眾多以社交平台或即時通訊程式傳達祝福,但協會指,單在美國,就有多達 9 成的家庭 1 年仍購買約 30 張賀卡。
為何大家仍然鍾情於實體賀卡?「賀卡協會」總監 Peter Doherty 近日受訪時解釋:「當年人們開始使用電郵作為替代,但隨著時日過去,他們發現這種連繫不及過去那樣有意義。」畢竟電子卡再方便再環保,也不能貼在雪櫃門上,或釘在辦公桌前,隨時看到惦記對方。
正如 Hallmark 賀卡行銷總監 Lindsey Roy 所說:「我們都在發掘紙張和文具的新興趣以及觸覺體驗。有些人將賀卡視作其他已經完全數碼化的類別,像是 CD 或報紙,但我總會雀躍地否認。賀卡這個類別絕非如此。」這也有可能是因為新一輩「古老當時興」。
Doherty 指出,千禧世代是買得最多賀卡的年齡層。當消費者平均花 2 至 4 美元買張卡,東岸的年輕人卻花上 6 美元。時裝品牌 Urban Outfitters 的賀卡部門更是業績穩健。經營精品及賀卡店的 Lauren Gryniewski 表示:「很多大學生來光顧。我想他們在太多科技中成長,反而更珍惜手寫的東西。」
其實不少新創公司,都會寄出實體廣告郵件,因為潛在客戶或會刪除營銷類電郵。在剛過去的長假,亞馬遜更發出 2,000 萬份玩具目錄。但賀卡的存在意義,或是實體和虛擬兼備 —— Instagram 上附有 #greetingcards 的發帖,現已接近 100 萬條。寫卡是為關心還是「呃心」?只有買卡者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