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放鬆,創造自己的「舒適區」

A+A-
圖片來源:Alexei NikolskyTASS via Getty Images

成人填色書全球熱賣,精神指導書籍銷量上升,冥想類手機應用程序 Headspace 下載次數超過 1,500 萬…… 這些「治癒系」產品受到追棒,反映我們渴望放鬆,卻無法「自力更生」。上班吵著要放假,但當空閒下來,卻不知該做甚麼,甚至想做甚麼,反而造成焦慮。吾等何其悲哀。

自由作家 Moya Sarner 承認,無法整天躺在梳化,邊玩手機邊煲劇,做運動又無法減壓。結果有好幾個晚上,她只是不斷瀏覽網站,直至倦極睡去。演員 Diane Keaton 也說過:「不知休假一星期有甚麼可做。」音樂人 Gwen Stefani 更曾表示,一旦工作出現空窗期,就會好像「有點恐慌,或試圖計劃下一件事」。

臨床心理學家 Rachel Andrew 表示,問題十分常見,而且日益嚴重。「尤其是在這 3 至 5 年,人們發現自己愈來愈難『下線』和放鬆,而這橫跨不同世代,從 12 至 70 歲都有。」她指問題的源頭,往往是科技、手機、工作電郵和社交平台。

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心理醫生 David Morgan 相信,「機不離手」這種狀態,既是因也是果。「人們習慣找些讓自己分心的東西,以致無法忍受自己度過一晚。這是不去正視自我的方法。」他解釋:「因為洞察自己需要心靈空間,這些令人分心的科技,都被用來避免接近自我。」

Andrew 則指,她有部分病人純粹想不到怎樣享受時間。「人們說他們忙於去做『該做』的事。」工作、照顧家人或是陪伴好友,那已經花了一整晚或週末,再也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只能百無聊賴上網放空。她強調:「這是一個難題 —— 因為長遠而言,當你整天只做該做的事,人生又怎能滿足?」

至於其他病人,Andrew 發現他們對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保持聯繫的概念,感到完全陌生。那些以兄弟姊妹或父母為中心成長的人,可能終其一生也沒被問過,他們自己想要做甚麼。「這可能真的是他們從沒想過的事。」對這些人而言,找出他們感到愉快放鬆的事,或能改變人生。「這可能會有點戲劇性。」

Morgan 提醒:「我們有這麼多種方法,把注意力從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 生存與死亡 —— 分散開去。讓自己擁有一顆能夠思考的心,擁有一個能與你深思這些事情的人,才是管理這個殘酷真實生活的方法。」然而,如何才能重新發現放鬆的方式?組織 Life Clubs 創辦人Nina Grunfeld 作出以下建議:

  • 節日與家人或朋友聚會時,可提議每人輪流安排 1 小時活動,做自己覺得最能放鬆的事。「我的孩子會選擇大家一起打電玩;有人會決定一起去散步;也有人讓我們一起焗蛋糕。這讓你擁有少許『自我時間』,也能體驗別人的喜好。毋須決定一整天要做甚麼,也可叫人放鬆。」
  • 嘗試想起童年時做甚麼叫你最快樂,然後找個成人版本去做。小時候若愛玩泥沙,現在可試試陶藝。當年喜歡砌積木的話,或許會愛上造麵包。「你若記不起,可以問朋友或家人,甚至翻翻相簿。我們的生活中通常都有些主題,我們長大後若錯過了,你幾乎就不是完整的人。」
  • 嘗試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放手讓自己去探索。無論身在何方,你隨便走走看看能發現甚麼,也是一種新體驗。試著走失 —— 每當你走到一個分叉路,問自己想轉左還是轉右,看自己最後會走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