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羊駝糞便:解開印加帝國興衰史的關鍵

A+A-
今日在秘魯,仍能見到成群結隊移動的大羊駝。

為追尋古代文明帝國的興衰歷史,考古學家們需窮盡畢生精力去摸索。雁過留痕,一個帝國由繁盛走向沒落,必然會在大地留下足印、屍骸,以及糞便。近日有考古學家提出理據,認為要解構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前,於 15 世紀一度雄霸南美洲西部的印加帝國,回溯歷史關鍵之物,正是大羊駝的糞便。

於考古學期刊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新近刊登的一篇論文提到,印加帝國崛起期間,位於今日秘魯的一個山區濕地,曾是一個名為 Marcacocha 的小湖泊,而且亦是往來亞馬遜低地和安第斯山脈高地的貿易路線必經之地。

「沿湖而行的這一條路,當時是一條人們穿越山脈的高速公路。」薩塞克斯大學研究員兼論文第一作者 Alex Chepstow-Lusty 致力研究過去棲生於湖中的小型生物,期望能藉此更清楚地勾勒印加文明發展史。據他所指:「曾經會有過千隻羊駝隨著商隊,沿此路而行,將粟米等物資運入叢林,然後把羽毛和可可葉等物品運走。」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原本不屬於此地的東西,會被大量遺留在這條山區公路之上 —— 就是數以千隻羊駝的糞便。

看起來雖然不太科學,但 Alex Chepstow-Lusty 認為,羊駝糞便對於重建印加帝國興衰年表,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價值。羊駝糞便當然不可能在湖底留存幾百年,作為考古學指標的,是那些曾生活在湖中的微小生物遺骸。

論文提到,當羊駝糞便沖入湖中,便成為水中生物額外而豐富的食物,尤其滋養了一種只有半毫米大小的蟎蟲。仔細計算湖床不同深度的的蟎蟲屍體數量,正為考古學家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歷史資料。

另一位參與研究的 Anne Baker 博士,同時亦是蟎蟲研究專家,她進一步解釋,其中一種因為羊駝糞便湧現而得以繁殖的生物,是名為 Hydrozetes 的小型水生蟎蟲。「雖然蟎蟲不能直接吃下這些排泄物,但排泄物在水中分解之後,最終會成為它們的飼料。」

「也就是說,隨著時間推移,湖泊沉積物之中的蟎蟲屍骸數量,會因為水中的羊駝糞便數量改變而產生變化。」如 Alex Chepstow-Lusty 所指:「由於這能夠反映昔日羊駝商隊的規模改變,所以,比對蟎蟲的數量,就可以清楚追蹤印加帝國的崛起和它的快速崩潰。」

在印加帝國重要遺址馬丘比丘,仍有不少大羊駝到處走動。

蟎蟲屍骸的數量,在考古學家認為是印加文明黃金時期的 15 至 16 世紀曾達到第一次頂峰。後來,隨著西班牙人大舉入侵南美洲,他們從歐洲帶來大批牛、馬和綿羊等大型動物,糞便數量明顯增加,令屍骸數量到達第二次高峰。

然而,自 1719 年絕症天花席捲南美洲,隨著人類和羊駝大規模死亡,蟎蟲的數量亦急劇下降。

對考古學家來說,是次研究最大的驚喜莫過於蟎蟲數目確實反映出一些人類已知的歷史事件,甚至比過去參考真菌之中的莢孢腔菌(Sporormiella)數量還要準確得多。「因為蟎蟲自身的生態,在歷史中顯然沒有改變過。」Anne Baker 指出,蟎蟲是一種繁殖狀況穩定的參考標準,能夠令學者更易掌握過去的生態狀況。

她又補充道:「有趣地,在近期的樣本中,我們還發現了另一種蟎蟲。而這些蟎蟲是陸生物種,換句話說,根據它們的存在數量,就可以知道 Marcacocha 是如何從湖泊變為今日的濕地。」

進一步而言,由於蟎蟲遍佈全球,這個方法也同樣可以用來研究其他在古代依賴畜牲進行活動的文明體系,彌補缺失的文獻線索。緊接下來,他們相信考古學家會繼續在秘魯和其他地方的小湖泊進行類似挖掘工作,以檢查蟎蟲是否能充當一種可靠而準確測量古文明年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