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完結前,尚在懷念昭和的光景

A+A-
1955 年左右,廣島一間百貨公司內,顧客正在選購各色各樣的貨品。 圖片來源:Three Lions/Getty Images

日本政府終於表示會在今年 4 月 1 日宣佈新年號,隔一個月後,「平成」將步入歷史。雖然經濟衰退了三十年,許多人都希望新時代會帶來轉變。但歷史是相像的,數十年後的人們回想起平成年,想必會把現在美化成某個將美好的時空。現在永遠醜惡,過去總是溫暖而使人嚮往。正如對昭和年代的想像與鄉愁,在 90 年代中後期開始成為一股文化現象。

「昭和鄉愁」是一個跨次元的文化現象。其一方面以娛樂場所風景的方式出現,首先是 1993 年的「滝見小路」與 1994 年的「新橫濱拉麵博物館」開幕,然後是 2001 年的「橫濱咖哩博物館」、2002 年的「台場一丁目商店街」、以及 2003 年的「武藏浦和拉麵學院」。這些建築的特點是嘗試將「昭和風景」於室內再現,尤如以「昭和」為綽頭的主題樂園。另一方面,「昭和鄉愁」在影視文化中亦反應良好。由 2006 年起,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電影獎得主:「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草裙娃娃呼啦啦」、「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連續三部都是描寫昭和 3、40 年代民眾的電影。

新橫濱拉麵博物館內搭建了昭和年代的場景。

社會學學者日高勝之指出,「昭和鄉愁」雖然是一股媒體的文化現象,但不能忽略其於不同表現下的多義性。知識分子與一般民眾所理解的「昭和鄉愁」,有機會是兩回事。民眾所關注的只是想像的美好過去,與歷史現實不一定搭得上邊,只是純粹的流行文化消費。正如評論家淺羽通明在其著作「昭和三十年主義 不再成長的日本」的總結,「昭和鄉愁」是烏托邦式的過去想像。雖然這種過去是某種幻想的世界,但同時投射出渴望的未來想像。於這邏輯下,「過去的鄉愁」與「將來的希冀」實際上是雙生兒。

另一方面,日高所指的「昭和鄉愁」第二性格是屬於社會批判。例如 2000 年開始播放的 NHK 記錄片「Project X」,將戰後昭和年代的創業者與技術人員等,包裝成克服困難的熱血故事,扣連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日高認為這記錄片系列揭示了高度經濟成長期的「光」與「影」,「光」是國家社會經濟的成長,「影」是宏觀國家發展中被忽略的個人。

文化學者岩渕功一認為,回首過去,是批評當下社會的手段,某程度亦反映了改革的可能性。「Project X」等讚揚昭和發展的作品,是為了構建「值得驕傲」的敘述,目的是強化屬於「日本人」的記憶,在全球化與國內經濟衰退的環境下,再現「日本民族」的神話。岩渕對「昭和鄉愁」的理解,事實上扣連著 2000 年代中後期的「日本禮讚」,即大眾媒體接近病態地吹噓日本的風潮。

歷史出奇地相似,過去的形象是當下欲望的投射。廿年後的今日,說不定又會出現一股「平成鄉愁」,今天你我的日常生活成為流行文化消費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