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呼吸法

A+A-

緊張時深呼吸,幾乎成為勸人平伏情緒的陳腔濫調。不過,即使是陳腔濫調,似乎也能起減壓作用。法國精神科醫生及心理書籍作家 Christophe André 形容,適當的呼吸方法,就像取之不盡的力量,能為人提供動力、放鬆心情。

呼吸是生命的核心,人的出生與離世,就在一呼一吸之間。André 更指,人類很早已意識到,呼吸不但對生存重要,無論身體、心靈,都能通過控制呼吸得到改善。科學研究亦發現,掌握呼吸技術,有效對抗焦慮及失眠。呼吸分別透過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system)及轉移注意力,以影響身心,而且學習起來十分容易。

André 稱,多個世紀前,已有人提出如何藉調節呼吸影響健康及思想。瑜伽的呼吸法(pranayama)是第一套為控制呼吸建立理論的學說,認為掌握呼吸是延長年益壽的方法。1920 年代,德國精神科醫生 Johannes Heinrich Schultz 設計的「自體訓練(autogenic training)」,以練習緩慢及深呼吸作為放鬆的方法,成為西方著名的呼吸技巧。

從生理學解釋,當人感到安全平靜、正在休息或與人愉快交流時,呼吸會變慢且深,在副交感神經系統影響下,能產生放鬆的效果。相反,受驚、疼痛或緊張不適時,呼吸往往會加速並趨淺。副交感神經系統在不同情況下產生不同效果,負責指揮身體的各種反應。但 André 表示,這種影響可以逆向發生 —— 用身體狀態影響情緒。他舉例指,當人的臉做出微笑動作時,大腦會隨之反應,令人感受到更愉快的情緒。

鼻孔替換呼吸,是一種瑜伽呼吸法。

即使焦慮等情緒並不會因為控制呼吸而完全消失,André 引用研究指,呼吸技巧可以減少焦慮情緒,非萬能藥但不失為理想的輔助。當中,André 推薦諧振式呼吸(coherent breathing),嘗試把呼吸與心率協調。典型的諧振式呼吸是用 5 秒吸氣,再用同樣時間呼氣,以 10 秒為一個循環,當心跳穩定下來,能有效抑制焦慮。

慢慢呼吸除起直接影響外,注意力集中於吸氣呼氣亦可以影響大腦反應。2016 年,生物心理學學者 Anselm Doll 指出,這種注意力通過刺激大腦的調節區前額葉皮層,以及減少杏仁體活動,有助緩解壓力和負面情緒。同時,André 認為人類的認知力有限,當一個人專注於呼吸時,便不能分神於憂愁。故人們可反覆練習,定期訓練自己回到適當的呼吸狀態。

至於甚麼時間適合運用呼吸法?André 建議偶爾的壓力事件,如考試、比賽前,以至工作會議,都不妨一試。2017 年印度醫生 Ashwin Kamath 便藉公開演講前的機會作臨床試驗。參與的醫科生先在 15 分鐘內,只用一邊鼻孔吸氣,再用另一邊鼻孔呼氣。與對照組的參與者相比,他們在公開發言時,感受的壓力變得更小。

失眠的時候,嘗試練習呼吸亦可能有所幫助。2012 年,美國哈佛醫學院的調查報告提到,超過 2 成的美國失眠症患者,會進行呼吸練習,以圖更理想的睡眠。2015 年,台灣國立陽明大學的楊靜修教授與團隊發現,入睡困難的人,若在睡前輔以 20 分鐘的緩慢呼吸控制,能縮短其入睡時間,有效改善失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