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仍有人被毒蛇咬死?

A+A-
泰國軍人示範捕蛇技巧時,險遭蛇咬。 圖片來源:路透社

毒蛇咬人似乎只是老掉牙的電視情節,現實中不太注意到有人被咬而中毒身亡。但其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 540 萬人被蛇咬傷,當中 270 萬次為毒蛇所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便是蛇毒重災區。因為缺乏適當治療甚至藥物錯配等原因,原本可以預防的咬傷個案,卻以死亡告終。

利物浦熱帶醫學院的 Nick Casewell 及 Stuart Ainsworth 博士於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認為蛇毒問題是被忽視、且更應優先處理的熱帶病。每年約有 8 至 14 萬人因蛇咬喪命;高達 45 萬人因身中蛇毒,需要截肢及導致永久傷殘。而毒蛇問題嚴重的地區,往往是欠缺發展的地區。儘管歐洲、澳洲及北美洲同樣有大量有毒物種棲息,但文中表示在這些地域,每年只有少數人死於蛇毒之下。反觀在撒哈拉以南,每年卻有約 32,000 人因此喪生。

無論在農地耕作、黃昏時行走,抑或夜裡在家睡覺,熱帶地區中許多的農村社區,幾乎都有被蛇咬的風險。年輕的男性農民首當其衝,屬於最高風險的一群,其次為兒童。 Casewell 與 Ainsworth 指,雖然農村人口眾多是因素之一,但非洲及部分亞洲地區的衛生系統,亦沒有作好應對蛇咬的準備。無論是臨床培訓、傷者的緊急運送,以及當地人能夠負擔的藥物,均相當匱乏,往往導致悲慘收場。

製作血清第一步,由蛇身上提取毒液。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人在身中蛇毒後,通常會出現 3 種危及性命的症狀:不停出血、癱瘓及組織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被毒蛇咬傷後,傷者應盡快獲得適當的藥物治療,用於解蛇毒的抗蛇毒血清(antivenom)乃是首選。要製作血清,先要將低劑量的不致命蛇毒,注入動物如馬或羊的體內,刺激其免疫系統產生能中和毒素的抗體。其後抽取動物的血液,純化製成抗蛇毒血清。

然而毒蛇的品種繁多,如眼鏡蛇(cobras)、曼巴蛇(mambas)、環蛇(kraits)、蝰蛇(vipers)等等,牠們的毒素均有所不同,甚至同一種類的蛇,在不同地區亦能驗出不同的毒素。這意味相應的抗蛇毒血清種類亦有不同、難以識別,並且可能十分昂貴。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的人比較幸運,因為血清通常由政府資助生產並免費派發。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這種救命藥卻難以取得。當地最好的抗蛇毒血清,每劑售價可高達 140 至 300 美元(約 1,098 至 2,353 港元),且通常要用 3 至 10 劑,才能救上一命。文中舉例指,斯威士蘭(Swaziland)農民普遍每年收入為 600 美元(約 4,700 港元),血清對多數人來說,乃是負擔不起的東西。

過去 10 年由於價格高昂,一些效力不彰的藥物或假藥流入非洲市場,並在醫院使用。這些「血清」每劑只售約 30 美元(約 235 港元)。2 人指,部分非洲衛生部門視之為雙贏,因為可用的藥物因此增加、成本更低。這些血清乃用不同地區的蛇毒製成,例如以印度的蛇毒製成血清,銷往非洲。又或採用正確的毒液製成,但劑量的抗體濃度降低,便效力薄弱。原本如只需 3 劑血清解毒,可能增至 10、20、30 劑方見效果。

現時已有幾份報告稱,這些藥物有部分並沒療效,甚或具危險性。一些由加納和中非共和國醫院進行的小型個案研究更表明,使用這些廉價藥物會令傷者的死亡率會,從 2% 或以下增至 10% 以上。諷刺的是,有效的藥物卻停止生產,只因其價格已超出市場的負擔能力。

雪上加霜的是,缺乏抗蛇毒血清的測試,無法製作新的藥物。多數藥物必須經過徹底的測試,並通過臨床檢測,方能證實有效。但 Casewell 與 Ainsworth 透露,抗蛇毒血清卻非如此。有國家藥物機構批准未經確認的產品推出市場,或純粹與現有治療方法比較。目前,世衛組織公佈推出抗蛇毒血清的資格預審計劃,務求令更多可負擔的抗蛇毒血清,得以成功研發及生產。二人估計,這樣將可使衛生部門及專業人士,更瞭解哪些抗蛇毒血清適用於何地,並讓製造商能負擔製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