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退出「中程導彈條約」,意在中國?

A+A-
1987 年,時任美國總統列根及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簽訂條約。 圖片來源:路透社

冷戰年代的 1987 年,美蘇兩國簽訂「中程導彈條約(INF)」,為雙方生產和試驗中程導彈設限。30 年後的今天,美國終於宣佈退出條約,為期 180 日的通知期後,條約將告失效。國際社會對杜林普退出條約意見不一,其中,曾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資深研究員的 Stephen Bryen 博士便認為,取消 INF 十分合理因為經歷時代局勢變化,條約已不合時宜。

Bryen 指,上世紀 80 年代是冷戰最為緊張的時機。當時,為回應蘇聯佈署的 SS-20 中程導彈,美國及北約盟國同樣於歐洲部署潘興 2 型(Pershing II)中程導彈,兩者的威攝力量相當。然而,投入阿富汗戰爭的蘇聯,因受到美國精準的地對空導彈打擊,死傷慘重。投入戰事的成本及死傷壓力,有份促使蘇聯結束戰爭。加上 80 年代中出蘇聯出現經濟危機,美國的軍事優勢逐漸顯露。

戈爾巴喬夫明白到,即使蘇聯投入近 20% 的國內生產總值,用於核武器及常規武器生產,但相比美國,蘇聯的軍事發展已舉步維艱。故此,戈爾巴喬夫希望有其他方法,降低與美國之間的軍事競賽成本,且取消西方禁止向蘇聯輸出技術的發展限制,INF 條約便帶來這方面的希望。

INF 由諒解備忘錄、檢查協議及銷毀協議 3 部分組成。兩國在諒解備忘錄上,全面交換擁有的導彈及系統。對美國而言,INF 是重要的協議,因為蘇聯同意放棄 SS-20 導彈。作為交換,美國同意取消潘興導彈。加上西德方面拆除的 72 枚潘興導彈,INF 促成拆除 2,692枚 導彈,且承諾不再生產、測試中程及中短導彈。

俄羅斯新導彈系統 Novator 9M729,亦被美國指違反協議,除非俄羅斯完全摧毀新導彈系統,否則美國將退出協議。 圖片來源:路透社

Bryen 認為,當時的蘇聯軍事力量衰弱,是達成協議的重要原因。自 2000 年普京就任俄羅斯總統後,俄羅斯向北公約組織及美國施加壓力,嘗試奪取部分蘇聯時期擁有的領土,如克里米亞及部分烏克蘭地區,同時再次以軍事力量介入中東事務,敍利亞便是明證。面對財政壓力,俄國主要集中製造針對歐洲的新型中程核巡航導彈及其運載系統。他又補充指,俄羅斯的軍事戰略已演變成發展新式精準武器、戰略核武器與新戰術,以抗衡俄方認為具侵略性的北約組織。

此前 4 年來,美國一直指俄方有違約舉措。不過 Bryen 認為,俄羅斯在 2017 年部署的 R-500 巡航導彈,才是直接導致條約崩潰的原因。俄羅斯的理據是,美國在東歐部署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並不如美方所稱針對伊朗,而是針對俄羅斯,尤其是波蘭還向美國購入愛國者-3 防空系統。R-500 旨在摧毀北約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由於其射程可達 500 公里,美國認為此舉已違反 INF 中對生產 500 至 3,000 公里射程導彈的限制。

除了來自俄羅斯的挑戰, Bryen 表示美國亦要加緊應對態度更為敵對的中國。然而,對制訂美國軍事計劃,需要籌謀如何處理成千上萬中程導彈的官員而言,現時的 INF 卻不可取,因為條約的影響力只限於歐洲部分。中國自願成為「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MTCR)」的成員國,但 MTCR 不足以限制中國的中程導彈發展。不用接受類似 INF 條約規限的中國,可自由建立戰略(strategic)及戰術(tactical)核武系統。但遵守 INF 的美國,卻因此在發展相關武器及系統上受阻,難以抗衡中國不斷上升的軍力及鄰近威脅。

從美國角度觀察,積極擴張軍事勢力的中國,已對自己在太平洋地區的盟友構成威脅。中國要把美國的力量趕出日本、南韓及台灣,關鍵是挑戰美國的海上優勢。其中,中國已在南海島嶼進行軍事化活動,威脅重要的海上通道。中國亦部署首批東風 – 26 中程彈道導彈,射程達 3,000 至 4,000 公里,足以到達美國在太平洋的屬地關島。

Bryen 總結,INF 如同第一、二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ALT I、SALT II)」、「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及「反彈道飛彈條約(ABM Treaty)」等,這些在冷戰時代簽署的協議理應掃進歷史垃圾堆,因為它們只是當時美蘇雙方就核武談判的產物。而冷戰已結束,條約正為美國要處理的新挑戰帶來限制。是以,對美國而言,退出 INF 並非壞事,其太平洋地區盟友亦是一個好消息。但對俄羅斯來說,便使自身更孤立,相關範疇的參與程度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