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銃夢」之夢:會吃會睡的 Cyborg 是否可能?

A+A-
電影「銃夢:戰鬥天使」劇照。

在改編 1990 年代日本漫畫的電影「銃夢:戰鬥天使Alita: Battle Angel)」中,主角艾莉達(Alita)擁有人類頭腦、全身上下卻以機械構造,其行為情感比故事中的「純」人類更人性,徹底模糊人機界限。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教授 Michael Milford 與博士後研究生 Peter Stratton 對此撰文分析,究竟在技術層面而論,像艾莉達一樣能吃、能睡、有觸感的生化人(cyborg)是否可能?

(注意:下文含少量劇透)

電影原型為日本漫畫家木城幸人創作的漫畫「銃夢」,由科幻電影大師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監製改編、羅拔洛迪格斯(Robert Rodríguez)執導。時代背景定於 2563 年,醫生 Dyson Ido 在垃圾場發現一具 300 年歷史的生化人殘骸,其人類的頭腦完好無缺,經修理後復活為艾莉達。艾莉達以機械軀體經驗世界,展開一段自我探索旅程,既結交好友,又八面樹敵,箇中技術在現今眼光看來,似乎是天方夜譚。

有觸感機械體是否可能?

艾莉達在故事中先後擁有兩具機械軀體,其中第二具軀體以尖端的納米科技為基礎,類似漫威工作室(Marvel Studios)系列電影中,「黑豹(Black Panther)」與「鐵甲奇俠(Iron Man)」擁有自我修復能力的裝甲,但與別不同之處,在於艾莉達的軀體還有觸感,尤其表現於與男主角 Hugo 的互動上。

雖然這種機械體乍聽似是不可能,但 Milford 與 Stratton 卻指出,其實當今的機械觸感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只是未有廣泛應用而已。目前已有科學家研究,由電致發光物質造成的彈性人工皮膚,擁有電容式感應能力、以發光為感應訊號;另外亦有技術透過外部溫度、電導率、電阻甚至光學變化模擬人體的觸感,未來要製造一具有觸感的機械軀體未必不可能。

電影「銃夢:戰鬥天使」劇照。

艾莉達真的需要進食?

艾莉達在故事中仍然需要進食,為有機體的頭腦供應養分,雖然乍聽起來不無道理,但如此一來,她的機械軀體便需要配備完整人工消化系統,先把食物分解成營養,由血液吸收後再輸送到頭腦。

這種設計無疑使艾莉達更像有肉身的人類,但從技術而論卻顯得不切實際。文章認為,艾莉達要為大腦供給營養,更直接可取的方法是把營養液直接注入血管,其中包括維他命、礦物質,以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主要營養素,而不用經過繁複的人工腸胃消化。

艾莉達要睡眠是否合理?

機械體除了恆常的維修以外,理應是可以不眠不休,這正是機械體的競爭優勢,正如現今支撐我們城市運作的無數機械,都是 24 小時全天候運作。不過艾莉達擁有人類的大腦,所以睡眠對她卻有實際需要。

在清醒期間,人類大腦細胞會消耗無數能量,而且產生大量代謝廢物,積聚在細胞周圍。透過睡眠休息,大腦可以清除代謝廢物,對於鞏固我們日間學習的內容有關鍵作用。艾莉達要在新世界重新學習新知識,又要努力回憶前塵往事,大腦的充分休息似乎是相當必要。

在「銃夢:戰鬥天使」中,艾莉達掏出自己的反物質心臟;圖為劇照。

反物質能源是否可能?

正如「鐵甲奇俠」擁有方舟反應爐(arc reactor)、「未來戰士(Terminator)」的 T-850 型機械人擁有氫燃料電池,艾莉達亦有頂尖的能源技術 —— 反物質心臟(Antimatter Heart)。

目前人類距離研發出反物質能源仍然有漫漫長路,類似 Boston Dynamics 研發的同等大小機械人,反而愈來愈依賴傳統的電池供電。要發明反物質能源,以目前技術看來是相當渺茫,人類至今對如何捕捉反物質仍然毫無頭緒;物質與反物質結合產生的湮滅反應(Annihilation),能夠釋放出可怕的浩瀚能量,但要把能量駕馭轉化為能源,是形同是海中撈月般難辦。

大腦長眠 300 年是否可能?

在我們昏睡過程中,大腦是需要氧氣維持生命。缺氧可導致腦部受損,缺氧 20 分鐘便會無藥可救,但仍然有例外情況 —— 透過急速冷卻,大腦可以進入人工冬眠(Suspended animation),如今部分心臟移植手術,正正是透過急速冷卻技術保存大腦。

然而,急速冷卻是需要電力維持,而且按照生物學上的限制,大腦只可能人工冬眠數小時。如果是在垃圾場內長眠 300 年,這個大腦肯定會長眠不起,至少按現今的技術認知,這幾近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