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遊囈:我愛 KonMari

A+A-
近藤麻理惠:溫柔革命?Netflix 節目「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劇照。

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之所以好,好在夠簡單。所謂「麻理惠心法(The KonMari Method™)」,雖然有個註冊商標,其實任何人都做得到,她自己就寫過「整理有九成靠精神」。有人批評節目「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製作差劣,設定古怪(「日本主角仿似一隻精靈憑空降臨美國無名之地,運用智慧化解當地家居疑難的設定,可能帶有少量東方主義」)、對白重複、配樂老套,只是一套適合摺衫時瞄幾眼的「無腦節目(mindless television)」—— 基本上無講錯,但可能前提錯了。以娛樂為標準,用綜藝眼光評分,當然不合格;然而純粹見證一個人意志改變,然後自己也躍躍欲試,不就已經達成 self-help 的目的?只要你願意,就改變得到自己。簡單而振奮。

「我認為要成為一個會整理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實行震撼療法,採取非常措施。」道理簡單,不過知而不行,即是未知。近藤麻理惠將你堆衫褲堆成一座山,同時將兩個理念紮實打入你個腦:

一、你不需要太多身外物

二、擁有愈多未必愈快樂

多少人反過度消費,唯有近藤麻理惠反得深入民心,其中有個訣竅。一如「臥底經濟學家」Tim Harford 指出,在整理過程中,近藤麻理惠其實不知不覺間破除了你的「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她問的不是「丟棄」,而是「保留」。無一事無一物是不證自明自有永有。近藤麻理惠絕非囫圇傳統的保守派,她是尼采,在她面前,一切價值都要重估。麻理惠主義(KonMarism)相當激進,可能連她自己都不知道。

有人會質疑,近藤麻理惠的問題正正在於重估價值的標準:以心動(ときめく)為界,有 joy 有用,無 joy 無用,豈不會加劇今日的快樂暴政?“Does it spark joy?” 固然是近藤麻理惠的口頭禪,但並非唯一考慮。「分開收納代表你容許家裡存在『不心動卻留下來』的物品…… 即使是『灰色地帶』的物品,只要決定留下來,就好好珍惜。」對於書,她有寫過「未讀等於不讀,讀過毋須留低」一類「野蠻」意見,但在 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 教兩位男作家整理書類一集,有提及能夠協助現時工作以及釐清未來路向的書籍才值得保留,意見其實不無道理;就連無用的擺設,近藤麻理惠也非常寬容:「除非你肯定完全無用,否則還是留著吧。」再者,講求物慰亦未必完全負面,馬克思所倡導「使用價值(use value)」本身就涵括事物的感性特質。對物有情,可以是抵抗「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霸權的策略。

El Greco,Purification of the Temple(1586)。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比起講「斷捨離」的山下英子,近藤麻理惠可能「進步」得多。根據山下英子,衣服是「新鮮食品」,一生著用的基本款不過是「人強加在衣服身上的幻想」,不要問「是否還能穿」,而要問「這一季是否還想穿」(「斷捨離流:改變人生的整理魔法」)。作者似乎以為所有人都是時裝設計師,潮流必然要跟,衣物一褪流行就無價值。所謂斷捨離不過是永續消費的包裝,斷捨了物,卻沒有離卻短視資本主義的循環。近藤麻理惠合作對象起碼是基本款時裝牌子,而且懺悔過留有一件不敢示人但很 spark joy 的吉祥物 T 恤,山下英子對難以決定去留的衣物則是毫不留情:剪爛。

近藤麻理惠有兩個:一個成名商人麻理惠,會兜售文創產品;一個早期獨立麻理惠,提倡用現成家具例如鞋盒整理即可,不鼓勵購買市售收納用具。草創麻理惠可能是繼耶穌之後,第一個粉墨登場不為推銷而是要阻人推銷的 celebrity。

有一件事近藤麻理惠自己很自豪:課程講座從來無回頭客。「身為整理諮詢顧問,我一直都是傳授治本的方法,讓一個人成為會整理的人,而不是單純的居家整理術。」「就算我再怎麼努力把某人的房間整理好,為他設計出像樣板屋一樣完美無缺的收納空間,但在真正意義上,我並無法整理這個人的家。因為比起歸檔法和收納法等知識技術,真正重要的是當事人對生活的意識和想法,『想要在甚麼東西的圍繞下生活』這種極為個人的價值觀。」斷買捨物,離俗自立,難道不是一種更可取的斷捨離?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半個作家。2019 年處女小說「廢青」尚未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