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式幸福:不在於 Hygge 生活,而是 Pyt 思維

A+A-
在哥本哈根,人們悠閒享受日光。

與其窮奢極侈,或被世間太多慾望纏繞,不如過著稍為放縱而簡樸的生活,一杯紅酒配電影,或一杯熱朱古力配一本書,度過舒適的夜晚。這種漸被各地都市人推崇的 Hygge 文化,一直被視為丹麥國民快常在的源頭。不過,擁有 Hygge 式悠閒生活,只是丹麥式幸福的一半,畢竟生活不可能完全沒有煩惱和挫敗。幸福有時,不幸有時,還要認識另一個獨特的丹麥語「Pyt」。

跟 Hygge 一樣,Pyt 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英語翻譯,具體意思大概等同「不介意」(Nevermind)、「別擔心」(Don’t worry)和「算了吧」(Forget about it),又比上述心態更為樂觀。自由撰稿人 Karen Rosinger 於英國廣播公司撰文提到,丹麥人之所以被譽為全地球最幸福的人,並非只因為他們追求 Hygge。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他們自小被教導一種名為 Pyt 的柔韌思維:「『Pyt』用來表示接受某種你無法控制的狀況,即使你當下會感到憤怒或低落,但決定不再浪費精力去思考它。你接受它,並繼續前進。」

如 Rosinger 所指,當代丹麥人尤其喜歡將 Pyt 掛在嘴邊,甚至成為他們的流行語。在 2018 年 9 月,丹麥圖書館協會便將其選定為全國最受歡迎的詞語。協會主席 Steen Bording Andersen 認為,Pyt 脫穎而出,反映丹麥人民同樣需要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並期望自己能擁抱這個心態,輕鬆應付,盡量放鬆。「我認為這呼應著某些丹麥文化特質 —— 喜歡投訴和挑人毛病,所產生的一種反抗。」

「某程度上,『Pyt』就是要跟今日的時勢唱反調。」Andersen 補充:「但它又警剔著我們,世事總有機會比我們所想更差。」

就著 Pyt 這個流行語的普及,於 20 年前從美國搬到丹麥定居的生理學家兼作家 Chris MacDonald,亦曾於丹麥報章撰文:「『Pyt』是我最喜歡的詞語之一,也是我所聽過最積極的聲音。當面對一些我們無力改變而需要放棄的事物時,它擁有巨大的力量。這個詞語令人感到無比寬慰。」

Rosinger 形容,丹麥語中,很多字詞的發音既生硬又刺耳,聽起來如喉嚨痛一樣。Pyt 這個字則例外,聽起來細膩而柔軟。丹麥詞典 Den Danske Ordbog 高級編輯 Jonas Jensen 解釋:「從語音學來說,I 和 Y 通常被認為比渾圓的 O 和 U 音聽起來更輕盈和感覺樂觀⋯⋯『Pyt』正是這樣一個舒服的詞語。」

Pyt 的神奇力量,有時會被丹麥人以更有趣的手法實現。例如,在當地一些幼稚園和小學,課室中央位置會有一個寫著 Pyt 的塑膠蓋 —— 就像開關掣一樣,當小孩子在比賽中落敗,因而感到鬱鬱不歡時,老師便教導他們按一下那個「Pyt 掣」,透過這象徵性的行為,讓孩子從小學會「失敗也是 OK 的,因為這正是現實生活之一」。

丹麥日德蘭半島哈默爾小鎮上,一名校長 Charlotte Sørensen 告訴 Karen Rosinger:「我認為『Pyt 掣』是一個聰明的設計,當然,它並不適用於所有小孩子,但對部分孩子來說,它很有效。按一下這個開關掣的實際動作,有助他們在心靈上清醒過來,並繼續成長。」

Karen Rosinger 還寫道:「到訪丹麥的旅客,亦可以隨時在當地商店買到自己喜歡的『Pyt 掣』,這個紅白相間的塑膠掣⋯⋯ 按一下,你會聽到它發出一聲『Pyt』,就像提醒你,退一步海闊天空,然後重新振作。」

「在一個天氣特別多變的國家,這個詞語似乎份外應景。」在丹麥,讓她學會的其中一個做人道理,就是當事情在最後一刻出現意料不及的改變時,大叫一聲「Pyt」,然後深呼吸一口,開始部署 Plan B,最終一切都會順利解決。「而且我發現,通常後備計劃都會比你最初的計劃來得更有 Hygge 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