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鐵幕:俄羅斯會否成為下個北韓?

A+A-
3 月 10 日在莫斯科的反網絡法案集會。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從波羅的海斯德丁到亞得里亞海第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下。
(From Stettin in the Baltic to Trieste in the Adriatic, an iron curtain has descended across the Continent.)

1946 年,邱吉爾訪問美國期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以「鐵幕(Iron Curtain)」一詞形容蘇聯控制的地區與西方隔絕。近日俄國政府計劃在國家杜馬推動一項法案,賦予政府加強控制國內網絡的權力,即有外國媒體形容為「網絡鐵幕」。「莫斯科時報」亦指,是次草案,旨在建立一個與世界其他地區隔絕的互聯網,不禁令人擔心,俄國會否成為下一個北韓。

去年即時通訊軟件 Telegram,因拒絕交出可讀取用戶訊息等資訊的密鑰,被俄聯邦電訊監管機構(Roskomnadzor)封鎖。反對派俄羅斯自由黨(Libertarian Party of Russia)的 Mikhail Svetov 表示,當時有約 12,000 人參與抗議活動,是去年最大規模的示威。而且,政府的封鎖並不成功,大量用戶以虛擬私人網絡(VPN)技術突破封鎖,繼續使用 Telegram。

然而,上月首讀的「主權網絡(Sovereign Internet)」法案,出手比去年更辣。法案要求所有俄國境內的網站流量及數據,需先通過由國家控制的路由器,以及建立國內域名系統。Svetov 等反對者表示,法案若通過,政府將可藉此全面審查國內一切互聯網內容,並能真正封鎖類似 Telegram 等通訊軟件。

反網絡審查組織「俄羅斯網絡自由(RosKomSvoboda)」的領導人 Artyom Kozlyuk,亦批評法案「限制你的權利及上網自由」。而且,相對中國以「網絡長城」審查不同網站成本甚高,Kozlyuk 認為俄國政府以北韓「內聯網」形式監控網絡,更得心應手:「北韓的經驗表明,一個完全獨立的互聯網是可實行的。」

對當權者來說,掌握國民的言論內容,最大利益可能是有助遏止反對聲音。尤其在俄羅斯,反對陣營在網上號召支持者上街抗議的動員力不容忽視。隨著近年國內的獨立媒體被終止運作,YouTube 便成為反對派人士聚集支持者的平台。「經濟學人」上週報道亦指,82% 的 18 至 44 歲俄羅斯人均有接觸 YouTube。Svetov 自 2016 年起,在 YouTube 建立個人頻道,目前已有逾 11 萬名用戶訂閱。

Alexei Navalny(右)當日亦有到場示威。 圖片來源:路透社

2017 年,反對派領袖 Alexei Navalny 便通過自己的 YouTube 頻道,發起自 2012 年以來首次針對總統府的抗議活動,成功號召數千人上街,抗議政府的腐敗現象。至於剛於週日發生的反網絡法案示威,Navalny 亦有借助社交媒體「發功」。他在 Twitter 發帖指,自己雖無法參與集會,但迫切懇求所有公眾參與在莫斯科的抗議活動。結果,據非政府組織的統計,當日參加集會的群眾人數達 15,300 人,即使按官方估計,人數亦有 6,500 人。

The Red Web: The Kremlin’s Wars on the Internet 的作者 Andrei Soldatov 則認為,法案目的在於奪去人們在互聯網的動員力,避免他們走上街頭。他舉例,像去年 9 月,聯邦內的印古什共和國(Ingushetia)爆發抗議活動,局方便切斷了當地的互聯網服務。「現時要達到效果,他們只能關閉整個互聯網。」

不過,一旦新法實行,也許毋須再關閉互聯網,由監視滋長的恐懼,亦會使批評意見自動「收聲」。參加了當日抗議、21 歲的 Anna Beyanova 受訪時稱,十分擔心日後,發表有爭議的政治觀點時,會招致後果。「假如網上有張印著普京的照片,寫著『他是騙子』,我雖然認同,但出於害怕,我不會轉載。」

Svetov 則認為,新法是針對像他與 Navalny 一眾在社交網絡擁有大量支持者的人。對他來說,壓力亦將籠罩自身:「如因此遭到 10 年刑期的威嚇,我不得不抽身離場。」但他同時認為,強硬手段只會招來更強硬的回應:「在我之後,定有新血。對於政權,我比 2011 當年沼澤廣場(Bolotnaya Square)的人更懷憤懣。下一波抗爭,亦肯定更憤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