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忽視的英國畫家 —— 邱吉爾

A+A-
1946 年,邱吉爾在邁阿密海邊作畫。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帶領英國戰勝納粹的邱吉爾,不但文采斐然,曾奪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是一位醉心創作的業餘畫家,畢生作品超過 544 幅。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史專家 David Cannadine 最新著作 Churchill: The Statesman as Artist,罕有地從藝術角度回顧邱吉爾一生。究竟邱吉爾的藝術生命,如何與政治生涯交織?他與曾經立志當畫家的希特拉,又如何在藝術上爆發衝突?

美國智庫成員 Carolyn Stewart 撰文表示,後世對邱吉爾的研究,通常都忽視其藝術生命。譬如作家 Andrew Roberts 所寫的最新邱吉爾傳記,全長 1,500 頁,談及邱吉爾藝術創作,就只得寥寥 3 頁。Cannadine 新書恰恰補充這個漏洞,在分析邱吉爾的畫作之餘,還收錄他有關藝術的評論和演說,證明藝術是其傳奇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藝術創作抵禦政治無常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加里波利之戰(Battle of Gallipoli)失敗收場,身為第一海軍大臣的邱吉爾,於 1915 年被迫請辭,政途跌入低谷,與妻子 Clementine 避居鄉郊,悶悶不樂。時年 40 歲的邱吉爾,自此開始轉向藝術尋求慰藉。當時他的繪畫技術,多少建基於軍旅生涯 —— 軍事訓練教他細膩觀察地景,駐守殖民地前哨陣地,大部分時間都百無聊賴,寫生正是適合的消遣活動。

邱吉爾曾經形容:「在制訂國家政策、陸上或海上戰略時,你都要面對一系列抉擇和複雜因素,要講求天賦和判斷力,與繪畫大型或嚴肅作品的過程相似。」但不同於政壇或戰場上的挫敗,畫布上任何錯誤都可以輕易改過。邱吉爾曾在 1948 年寫道:「調色刀在畫布上輕輕一掃,便可『拭去』早晨的血與淚,讓一切重新開始。」

在 1920 年的早期自畫像中,邱吉爾的蒼白身驅幾乎隱沒於黑暗背景中,僅用一道強光打在側身,以光影勾勒出臉部輪廓。不過這種畫風絕無僅有,之後的邱吉爾捨棄暗調風格,他在走訪歐陸、埃及和摩洛哥期間,大部分風景畫都色彩鮮明,與飽受戰爭蹂躪的世界、陰沉的政治現實形成強烈反差。

1921 年,邱吉爾任職殖民地大臣,在埃及主持開羅會議(Cairo Conference)。雖則公事繁忙,但他依然不忘創作,完成早期最傑出作品 The Pyramids。風格上明顯受印象主義畫派影響,其中金字塔以梅色和橙色為主調,天空則是藍色和金色交織而起。

1943 年,邱吉爾在摩洛哥馬拉喀什所畫的風景畫。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邱吉爾的作品背後,缺乏任何大論述、商業計算、或者職業畫家慣常經營的個人標記。那麼邱吉爾稱得上是優秀畫家嗎?Cannadine 拒絕正面回答,但形容他為「優秀的業餘畫家」。邱吉爾沒有職業畫家的負累,作品並非以吸引買家為目的,可不理會市場價值,使他得以忠於自己,擺脫日常的所有政治功利計算。畫布上一切都盡在他掌控之中,不用向公眾負責,藝術正因此幫助邱吉爾抵禦政治的無常。

在畫布上與希特拉對峙

殘酷的現實政治當前,邱吉爾在畫布中覓得避靜空間,他亦在公開演說和評論上,捍衛藝術的創作自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經常把民主事業和創意視為一體。開戰前的 1938 年,邱吉爾在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宴會上致辭,以畫家角度批判法西斯主義:

在如此野蠻的物質年代裡,我們應當珍惜藝術。在另一個國家 —— 當然不會公開其名字 —— 藝術家會因為用太多綠色畫天空,或者太多藍色畫樹木,因而被押送到集中營。

邱吉爾指控的國家正是納粹德國。在大戰臨近之際,希特拉的文化部門清除全國各地美術館共 17,000 幅作品。當中很多現代主義及前衛藝術作品,被移送到慕尼黑,在「墮落的藝術(Degenerate art)」展覽中展出,被視為「偉大德國藝術」的反面示範。

希特拉在展覽開幕典禮上,斥責把天空塗上綠色的藝術家,必定是遺傳基因出現缺陷,否則就是暗中煽惑其他國民。他當時預告,德國內政部「將介入處理這個問題,以防止這類可怕的視覺缺陷遺傳後代」;所有從事這種「扭曲」創作的藝術家,「應當意識到自己遲早會被消滅」。藝術造詣平庸的希特拉,於是操控專業畫家,試圖以藝術實現「淨化」德國文化的理想。

相比之下,邱吉爾頌揚藝術創作的自由,視皇家藝術學院為國家自由象徵。1937 年的演講上,他讚揚學院對所有藝術家「寬大包容」、容許公平競爭,無論「清潔工人到公爵」的作品,都有機會通過評審公開展出。學院在戰後復辦的暑期展覽中,邱吉爾以「David Winter」名義呈交數幅作品,在其中兩幅獲選展出後,他才公開真正身份,其作品於是首度在學院展出。

1946 年,邱吉爾在邁阿密海邊繪畫的風景畫。 圖片來源: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UIG via Getty Images

在隨後的公眾展覽中,大批倫敦市民為一睹首相畫功而大排長龍,人潮僅次於當時的達文西展覽。1958 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身為邱吉爾好友,亦同時是一名業餘畫家。在他的穿針引線下,邱吉爾作品轉到美國中西部展覽,隨後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多間美術館亦爭相策展,成為一時潮流。

邱吉爾作為歷史巨人,若論成敗功過,後世定必談論其政治領導角色,藝術創作看似只是錦上添花。但如要深刻了解邱吉爾的人生,只談政治終究是隔靴搔癢,正如 Cannadine 在書中提醒:「(邱吉爾)未必是一位偉大藝術家,但沒有繪畫,他最終可能永遠不會成為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