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胸肉愈來愈「鞋」,尤如「柴皮」一般,無疑與工業化的肉類生產有關。雞肉公司用了數十年繁殖及改變雞種,令牠們能長出「大雞胸」,提升生產量,但過度生產帶來的禍害,已開始浮現。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面對客戶也開始摒棄口感欠佳的雞肉,行業正花費億元來應付各種後果,包括軟塌的「意粉肉(Spaghetti Meat)」,以及肉質太堅韌粗糙的「木質雞胸(Woody Breast)」。
肉類公司可以在 47 天內養出 6.3 磅重的雞,速度大約是 50 年前的 2 倍。這種生產效率幫助美國大型肉類公司在 2018 年創造 420 億雞塊、雞柳及其他產品。但根據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研究員指出,現在行業估計每年增加 2 億或更多費用,以了解及改善雞肉過於堅韌、過於鬆軟,或白色粗糙肉質的問題。
意粉肉起源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教授 Massimiliano Petracci 正帶領團隊,調查商業農場品種的雞胸肉問題。他說:「有證據表明這些異常,與快速生長的鳥類有關。」部分肉質異常的雞胸片可隨手撕開,甚至用指尖輕易戳破,因而被稱為「意粉肉」。意粉肉在 2015 年開始出現,現在 4% 到 5% 的雞胸都有這種問題。
Petracci 又解釋,研究員在 2010 年左右開始觀察到,商業飼養雞出現白色肉質纖維,到了 2013 年更開始出現「木質雞胸」。他們在大約 10% 左右的樣本發現木質情況,30% 的雞胸肉樣本中有白色筋肉。肉類科學家表示,他們懷疑在商業飼養雞隻的速度下,雞胸肌肉組織生長過快,發育中的循環系統無法提供足夠氧氣,令肌肉纖維出現退化,改變了肉的密度和質地。
謝絕異常雞肉
另一方面,有餐館和超市就決定自行解決問題。如 2016 年漢堡連鎖店 Wendy’s 注意到,部分三文治中烤雞肉的韌性不足,於是在翌年轉用小型雞隻,在它們達到 7.5 磅之前就屠宰。雖然這令肉類供應商的營運效率降低,Wendy’s 的成本亦增加 3,000 萬美元,但公司發言人指:「我們立刻注意到,消費者對我們的雞肉產品的反應變好,而且是比改變之前更好。」
同年,連鎖超市 Whole Foods Market 亦以動物權益及肉類質素為由,宣佈轉而採購生長較慢的雞隻品種。連鎖麵包店 Panera Bread 食品及健康負責人 Sara Burnett 表示,公司正計劃在加拿大對生長速度較慢的雞隻品種進行測試。
至於雞肉公司如 Sanderson Farms 開始選擇屠宰年齡較小的雞隻,以減少木質雞胸的出現。其財務總監 Mike Cockrell 表示,相關措施令公司的木質雞胸肉數量減少一半,整體出現頻率則降至個位數。雞肉行業人員相信,他們的高科技育種業務,最終將能利用基因選擇來減少問題。
美國家禽蛋品協會(The U.S. Poultry and Egg Association)在過去 3 年間,已投入 50 萬美元用於研究,以查明問題成因,找出能緩解這些問題的營養素,希望能重獲客戶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