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獨裁者總愛電影?

A+A-
1935 年,希特拉和戈培爾、魯道夫赫斯等人在柏林觀看納粹宣傳電影 Triumph of the Will 首映。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法西斯及共產主義獨裁者早就了解到電影的力量,更對當時敵對陣營,英美出產的電影情有獨鍾。專攻德國研究的學者 Peter Demetz 最近出版新書 Dictators in the Cinema: Lenin, Mussolini, Hitler, Goebbels, Stalin,探討希特拉、納粹黨宣傳部長戈培爾、墨索里尼、列寧、史太林等獨裁者如何看待電影。「德國之聲」記者就與他討論獨裁者與資本主義味濃厚的電影有何關係。

Peter Demetz 現年已 96 歲,曾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年輕時開始,他已對相關題材感興趣:「我總是去電影院。身邊的成年人總是在談論世界上的獨裁者,令我也很想知道這些獨裁者對電影的看法。」當時他正身處於捷克的城市布爾諾(Brno),該地 1939 年至 1945 年被納粹佔領。

德國獨裁者愛電影

Demetz 發現希特拉最初不是電影迷,「大概 16 或 17 歲左右,他在奧地利連茨(Linz)電影院裡首次看戲而受到衝擊,那是一部所謂的啟蒙電影,內容包括梅毒、賣淫的場景。直到 1943 年的戰爭中,他仍在說那如何令他震撼。」

1933 年到 1939 年,希特拉才真正成為電影發燒友,有時每天要看上幾次,「那當然是受戈培爾( Joseph Goebbels)影響,但他也有意發展作個人興趣。在 1920 年代,他還會與慕尼黑的合作圈子一同外出,他們不僅去喝啤酒,還會去看歌舞表演,也會看電影。」一到伊娃(Eva Braun)出現,希特拉對電影的熱愛更勝從前。

後來成為希特拉另一半的伊娃,當時正為霍夫曼(Heinrich Hoffmann,後來成為希特拉官方攝影師)擔任助手及模特兒,「霍夫曼總是要求伊娃坐在希特拉旁邊,這就是希特拉對電影興趣增加的原因。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就只會看新聞片,以跟進自己在當中的形象與表現。」

希特拉的個人投射

希特拉喜歡電影,有其個人動機。Demetz 認為,他是想在電影中尋找自己。像是他最喜歡的其中一部電影、荷里活製作的「自由萬歲(Viva Villa!)」,主角是墨西哥革命家比利亞(Pancho Villa),很可能是因為希特拉自命人民的革命者。然而,戈培爾不想讓這部電影在德國戲院出現,這部電影太具革命性及太危險了。

更個人的原因是,希特拉兒時不斷遭父親虐打,「他也在電影中找尋父子衝突的寫照,以回應自己複雜的家庭背景。他還想到了老國王(Frederick William)及他的兒子普魯士國王(Frederick the Great)。在英國殖民電影中,他發現了這種保守父親,以及不太保守的兒子之間的衝突。」

至於影響希特拉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在 1924 年才開始看電影,他在日記中會寫下關於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n)默片的筆記,內容是觀察演員的風格與德國人有何不同。1933 年起,電影不再只是其興趣,他獲任命為納粹黨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開始管理德國電影製作,務求在電影中反映國家社會主義理想。此舉改變了整個電影業,令電影成為政治的宣傳工具。

雖然戈培爾及希特拉都是英國和荷里活電影的粉絲,似乎與德國宣傳片相矛盾,但其實戈培爾是「希望在德國重製美國人的成功。他還希望德國戰爭電影採用人民角度,像 1943 年的荷里活電影『忠勇之家(Mrs. Miniver)』,以戰爭中的一個家庭為中心。但他從未得到類似的影片。與美國或英國相比,德國戰爭電影總是過於嚴肅。」

愛上鏡的獨裁者

Demetz 書中 5 位獨裁者與電影的關係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喜歡電影,一些則希望成為電影主角,最好是被描繪成英雄。他說:「在墨索里尼治下的意大利,沒有任何關於他的劇情片。雖然他確實出現在新聞片中,例如里喬內(Riccione)海灘上的『墨索里尼(Il Duce)』,把獨裁者的形象提升為一個偶像。另外,意大利亦有一系列電影,描繪獨裁者為『樂於助人的巨人』…… 這個像海格力斯一樣的英雄人物被稱為 Maciste,而每個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 Maciste 是墨索里尼的隱喻。」

蘇聯方面,列寧最初禁止所有將他描繪成角色的電影,不允許出現任何有關自己的傳記電影。但是他去世後,很快變成了一個電影人物,主要是來自史太林的要求。至於史太林本人則鼓勵電影對他作直接描述,例如 1950 年經典的蘇聯現實主義電影 The Fall of Berlin,就講述他親自飛往該城市,解除柏林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