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劇透的誕生

A+A-
「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劇照。

熱門的電影剛上映,討論區與社交媒體上立即烽火四起,原因是未觀看者深怕提前知道劇情。劇透罪大惡極,不用審已經可以拖出午門處斬,但「劇透」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變成一個全民災難?

「劇透」不是完全嶄新的概念,即使以前偵探小說的讀者也會討厭提前知曉凶手。然而當時沒有「劇透」此字,這種「在預期外被提前獲知劇情」的狀態也只籠統地歸納為「掃興」。

雖然以維基百科作歷史考據並不嚴謹,但筆者反正沒有打算在一篇短短的專欄裡做嚴謹的歷史考據。對於沒有人關心的事物,正常都不會有人故意為其撰文。如果你認同維基百科內容的改動,側面反映了社會的主流意見的變化,那麼你應該也會同意,條目的出現多少也暗示了該事物或概念開始在社會中被關注。

維基百科中文條目「劇透」的建成時間是 2007 年 8 月,日文條目「ネタバレ」是 2004 年 5 月,而英文條目「Spoiler」是 2004 年 3 月。從條目的建成時間可以得出粗略的結論:作為社會文化概念的「劇透」,大概是 2000 年代中期開始形成。另外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劇透」的修訂討論頁面上,有初期的編輯者表示沒有聽過「劇透」這個詞,條目名稱曾經出現過爭論。

觀乎閱讀書本抑或是鑑賞電影這種個人的體驗,個人的「掃興」不會發展成全體的社會現象。成為社會現象,就代表閱讀和鑑賞變成某時段中的集體行為,即全部人一起看同一部電影。除此以外,還需要一個可供「劇透」資訊環境,讓你看過電影後可以向其他人透露劇情。

如此一來,似乎能夠理解為甚麼「劇透」是在 2000 年代中期出現。因為即使 90 年代中期互聯網技術開始進入生活,直到 2000 年代連網速度提升,互聯網才在真正的意義上普及。加上智能手機技術提升,開始成為成熟的消費產品。2007 年 1 月,Apple 發佈革命性的智能手機 iPhone,今日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手機才出現。2000 年代中期是每人手執一部手機,隨時隨地上網的時代。

「掃興」是單對單的情報交換,「劇透」是集體的情報交換,即使這種交換是非自願而且是強迫性的。「劇透」的出現不僅意味著觀看體驗的落差,更側面反映資訊環境的轉變。情報被大量生產,又被大量地消費。當中大部分都是無意義的,但我們仍上癮般機不離手,不肯錯過每一條垃圾資訊。

如果「劇透」可以被理解為集體地被餵食不需要的資訊,那麼這只是當今情報環境的其中面。說起上來,其實大部分的資訊都是不需要的。誰管你今天午餐吃了甚麼?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