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很少人知道,早在上一個世紀,香港已經推出過好些三國題材的桌遊或卡牌遊戲,比起中國還要早,可是那個時候桌遊不像現在般流行,所以這些作品多數是名不經傳,而且難以找到實物。
這副創意無限(不是形容詞,這真的是公司名)推出的「三國」就是這樣的作品,看看是何時推出的?就是 1999 年,傳說中世界末日的一年,可能因為世界沒有末日,推出卡牌遊戲慶祝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個遊戲有英文版,叫作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rd Game,比起中文版,你在伊悲上找到英文版的可能性還比較大,對了,去 BoardGameGeek 看它的評分還真的很低。
為何鬼佬會罵到那麼低分呢?因為它犯了三國遊戲的大忌。
大家玩三國遊戲,多數是享受擁有強大將領的樂趣,因為大家都應該很熟那套路,呂布就應該是武力最強吧?諸葛亮就該是智力最強吧?這遊戲似乎也理解這點,打仗的時候讓你派武將去領兵。
問題是它的戰鬥方式是這樣的,有 3 個兵種,步兵、弓兵、騎兵,像猜拳一樣互相剋制。大家蓋牌然後翻出來,記憶中是騎兵贏步兵,步兵贏弓兵,弓兵贏騎兵…… 然後呂布就因為出了被剋制的兵種,而被十常侍打死了。你問那全遊戲最高的武力,為何沒發揮任何作用?對,這遊戲的設計是兵種的剋制大過一切,管你是呂布還是關羽,只要猜拳輸了你就立即瓜柴,只有平手時才會比較武力。
就是這樣,一個遊戲設計的錯誤,就把整個遊戲給毀了,把三國遊戲設計在一個猜拳大於一切的隨機世界,光是這個就是死罪了。三國遊戲的武將能力可以失衡,但不能被架空。當然,當年桌遊並沒今天那麼發達,所以用今天的標準去看可能有點不公平就是了。
作為香港人,我當然不是為了挑自己同胞的缺點,才拿這個遊戲出來寫的。因為最值得看的不是卡牌,不是圖畫,不是規則,而是它的說明書。
它的說明書其實是非常有閱讀價值的,不是因為寫得好,大概就當年美國桌遊的水準吧?但是寫得非常的用心幽默,首先在一個根本沒甚麼人知道桌遊的年代,它把卡牌遊戲向應該不知道桌遊是甚麼的公眾,好好解釋了一番。
一開始先用紙牌比喻,再說是「開放式紙牌遊戲」,然後再解釋有甚麼好處。這部分我挺欣賞的,就是它有把顧客從零開始教,而不假定他們懂甚麼。從此之外,它在各方面都很有幽默感。
例如在介紹卡牌時,有一部分說將領的格子,描述它的用處時,就直接寫「用途是提升樂趣」,作為香港的遊戲,也用了很多粵語的字詞,例如「過檔」。它的說明書其實寫得很生動有趣,有看的價值,玩遊戲就不了,看說明書倒是不錯。畢竟說明書不僅是為了教規則,也是商品的一部分,在這部分有下苦功,當然值得加分。
為何中國的「三國殺」受歡迎到被鬼佬抄出一個叫甚麼的山寨版,而這個香港遊戲則沒有人山寨呢?只能說真的太原創了,在創作界雖然很貶低參考別人,要求本地的創作者都原創所有東西,但通常這都沒有好結果的。因為新的規則,新的東西,往往欠缺累積的經驗,實驗與測試,反而連讓它變得大家能接受的水準也做不到,不過怎樣也好,這也是過去的事情,香港有個這樣的遊戲,至少值得我寫一篇文章去讓大家知道和記住吧?
如果你質疑我剛才說錯了,鬼佬沒有抄「三國殺」,是「三國殺」抄鬼佬的?我只能說,看看標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