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讓 AI 畫漫畫?

A+A-
電影「爆漫」劇照。

前幾日重溫了小畑健與大場鶇的漫畫「爆漫(BAKUMAN)」,「死亡筆記(Death Note)」的原班底,故事講述的,卻是兩名青年漫畫家的追夢故事。當中一個章節內容是某角色企圖用集大成的方法畫漫畫,第一次在網上論壇問網民,綜合意見畫成漫畫;第二次自組公司,用分工合作加上回饋機制找出最受市場歡迎的故事。結果兩次都因為失誤和情商過低敗給主角陣營,到結局也沒有交待去向。

在「爆漫」中,這個角色的定位基本上是接近瘋狂的反派,企圖利用非正統的方式畫漫畫。所謂「正統」,就是一眾主要角色那般用墨水和畫筆,畫出個人原創的故事。故事中重複強調製作漫畫的艱苦,「毅力」是成為漫畫家的基本條件。因為上述的非正統方式沒有體現漫畫家的「毅力」,所以沒有「心」,沒有「心」的漫畫與漫畫家就注定失敗。

因為「爆漫」是關於漫畫家的漫畫,而且是熱血少年漫畫,這種處理是理所當然的。但客觀地審視,你會發現其實並無絕對不可之理。事實上,在故事裡也成功獲得讀者青睞,市場角度而言是成功的,失敗都是因為劇情上的安排。

這種集眾人意見之大成、外加回饋機制,分析出最受歡迎內容的做法,其實一點都不陌生。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早就用 AI 與 Big-Data 方法來分析用戶喜好與行為模式,度身訂做個人頁面上顯示的廣告。

如果你以為這種技術還停留在廣告層面,那你恐怕不知道最新研究的 AI 已經會畫畫寫小說。AI 早就透過 Deep Learning 技術「學懂了」畫畫,畫作還可以賣出市場。麻省理工學院「Nightmare Machine」計劃,甚至透過意見回饋,研究「恐懼」的視覺刺激與情緒。有日本學者用 AI 生成的小說投稿文學獎,雖然沒有獲得任何獎項,但也通過了初選。

讓 AI 畫漫畫和寫小說,拋除技術上還未足夠成熟的問題外,於未來而言並非空談。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邪道。但對消費者而言,說不定沒有所謂。起碼這在廣告業已經成為潮流,不會有人堅持執字粒印廣告。「爆漫」的故事中,這種做法也得到市場成功,在商業上無法否定其可行性。只不過是劇情上的安排,在精神毅力論下被強迫自爆。

但在個人感情層面上,「爆漫」主角們的唯心論也可以理解的。筆者也算是知識內容生產者,如果某日 AI 能夠自動生成專欄文章與論文,自己評論與研究自己,我飯碗就不保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