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記憶騙徒:你的記憶不是你的?

A+A-
圖片來源:Fairfax Media via Getty Images

不少父母愛跟子女訴說年輕時的「威水史」,當孩子的則總認為父母在說謊。近日「英國廣播公司」的專題報道指出,這種懷疑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假記憶(false memory)」現象十分常見,我們會自行或被誘導,在腦海中形成虛假的記憶,相信一些沒有發生過在自己身上的事。

1. 將別人的經歷「據為己有」

我們深信不疑的記憶,不一定是自己的體驗,有可能只是將別人的經歷「據為己有」。華威大學心理學博士 Kimberley Wade 表示,自己也曾掉進記憶的陷阱。她曾經不斷回想一段兒時經歷,不單細節豐富,甚至能夠牽動情緒。「我以為這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但事實上是我弟弟的經歷。」

2. 植入假記憶

記憶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靠,就連陌生人也能篡改我們的記憶。一些研究人員進行實驗,證明透過誘導,能令人產生虛構的「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如在商場迷路與皇室成員喝茶。倫敦大學學院心理科學家  Julia Shaw 甚至證實,利用「記憶提取法(memory retrieval)」,有可能說服人們,他們曾經犯下一件從未發生的暴力罪行

研究人員在 3 次面談中,以引導性問題詢問參與者。7 成人產生了假記憶,相信自己年輕時曾犯暴力罪案,當中更有 4 分 3 人能清楚描述警察的樣子。不過,記憶受影響的程度因人而異。一項英國研究指出,曾經參與植入記憶實驗的人當中,只有 15% 能產生完整的假記憶。Wade 認為這與性格和專注程度有關:「看書看得很投入的人,記憶更容易被扭曲。」

3. 假記憶能改變飲食習慣

童年回憶塑造了今天的我們,也決定了我們的喜好。美國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的研究發現,植入假記憶長遠來說能改變人的飲食習慣。當 180 位參與實驗的人士被告知,小時候曾經因為進食蛋沙律而生病。部分人立即信以為真,更避免進食雞蛋三文治超過 4 個月。

加拿大昆特蘭理工大學(Kwantlen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研究則發現,在假記憶的塑造過程中,人們傾向相信甚少進食的食品,即使是甜食如士多啤梨雪糕,會使他們「生病」。反觀曲奇餅等普遍零食,人們則不太相信會令自己「抱恙」。

4. 道德爭議

「喚醒治療(regression therapy)」曾被用來治療有童年創傷的病人,透過植入假記憶,治療被埋藏在潛意識中的創傷。但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指出,在 80 至 90 年代,有些人利用這種治療手法犯罪,引起巨大爭議和恐慌。

當中最嚴重的案件,乃是一群兒童護理員因為相信虛構的經歷,進而入獄  21 年之久。他們被控活埋兒童和摘除兒童心臟等多宗恐怖罪行,到了 2017 年才獲證清白。直至目前為止,仍無方法可以有效地分辨記憶的真偽。即使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也未能在腦部神經中找出相關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