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神」系列中,有一個很難在角色清單找到演員名字的角色,他就是那個「阿差」,那個深色皮膚、住在香港、懂說廣東話土生土長的南亞人。在第一集中,他放狗的時候遇上賭神,賭神跟他說印度話,不知為何一言不合就起了衝突,賭神說出了「返印度吃蕉」的名言,亦是這幕導致賭神跌傷失憶。也就是這樣,他才認識了陳刀仔,才進入「賭神」這故事的主線裡。這是王晶的電影中很常出現的情況,一個小角色對劇情導致很大的影響。
去到「賭神」續集「賭俠」中,「阿差」再次出現了,在這故事中他的影響比之前更深刻。在第 2 集中,他因為不明原因,似乎比之前貧困了,租住了陳刀仔之前的家,看起來並不是重要的角色。
可是在故事中途,賭聖和賭俠中了反派侯賽因的計,被打到潰不成軍士氣低落,龍五也被囚。陳刀仔就像現實的香港人一樣,遇到困境的時候,就陷入了失敗主義。他覺得侯賽因不論人力、物力、技術、裝備都勝過自己,連賭聖的特異功能都喪失,就像香港人認為自己打不贏解放軍一樣,牌面上他根本沒可能打贏侯賽因。
更差的是,侯賽因當時已騎劫了賭俠的名字,拿賭神繼承者長期累積的聲譽,去欺騙世人。明明陳刀仔才是賭俠,外面卻認為侯賽因就是賭俠。他眼淨淨看著那些奸人招搖撞騙,把香港的名字,不,賭俠的名字弄臭去獲取暴利。即使賭聖怎樣勸,都無法令他恢復戰意,反而把灰心傳染給賭聖,覺得已經沒有辦法,一起退縮。
這個時候,南亞人出場了,他用廣東話,說出自己貧窮的原因,原來他是一個科威特人。當年「賭俠」上映時,正值波斯灣戰爭,科威特是一個人口比香港少的獨立國家。當年被瞬間攻陷後,不論男女老幼,大量平民組成各種反抗組織,對抗伊拉克的侵略,構成伊拉克軍的大量傷亡,相信他就是其中一位抗爭者。
因為國家沒有了,所以錢也沒有了,還要面對一個比起他們要強很多倍的強敵。對著有槍有砲有坦克有戰機的伊拉克軍,他卻還是有勇氣回去跟薩達姆拼命。他雖然一向和這些人相處不好,臨離開前卻為他們留下了最好的禮物:嘲笑賭聖與賭俠根本不是男人。
面對壓倒性的強敵,科威特人都不怕流血拚命,你們還不用死,卻老是思前顧後算甚麼?就算是甚麼賭神弟子、甚麼賭聖,若沒有戰意,都只是個因為沒膽而沒用的懦夫。是的,他再一次扮演了整個故事的轉捩點。
就是被這樣罵了一下,主角們才清醒了,拿自己手上僅有的資源進行反擊。因為想出新的方法,積極反擊而拿回了一切,也得到了新的友情。故事也因此而落幕,全都是靠他這一罵。他給的幫助並不是錢、並不是武器,並不是任何其他東西,而是勇氣。而能給兩個香港人勇氣的,卻是這個怪腔怪調卻土生土長、跟本地人互相歧視的南亞人,挺有意思的。
夫戰,勇氣也。狹路相逢勇氣勝,鬥爭就是憑一股勇氣。可是我們的德育卻總是忽略,這種對抗敵人的勇氣,其實也是一種道德。
雖然只出場了兩三幕,可是都變成了網絡上四處流傳的名場面了。而我花了很多時間,才在別的電影中找到這個演員的名字 —— Mansook Ahmed,或者應該把他的名字,放上維基百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