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意外的,這位設計出 iPhone 的天才 Jony Ive,小時候竟然與喬布斯一樣,被診斷出有閱讀障礙,無法像正常人般學習。
出身倫敦、身位銀匠的父親從未強迫 Ive 像其他孩子一樣死讀書求成績。相反,他鼓勵兒子實際動手,一邊做,一邊問「為甚麼要這樣設計?」、「考量了哪些變數?」、「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再一邊修正。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其未來的設計方法帶來深遠影響。
觀察 iPod、iPhone 到 iPad 的節奏,可以發現蘋果往往是先推出突破業界傳統的設計,然後以此為核心,在短時間內迅速改版升級,讓產品從另類創新逐步變成市場主流,最後引領趨勢。
從小對閱讀不在行,凡事習慣動手,讓 Ive 在設計的過程中,特別在意產品的視覺性與觸覺性。
「我覺得科技不應該冷冰冰的讓人懼怕,而是當你看到的時候,會想要過去摸一把、玩一玩。」Ive 說。他在蘋果設計的第一款桌上電腦,就顛覆性地擁有半透明啫喱的多彩顏色,同時還附有把手,讓人可以一手提起,完全打破當時電腦的形象。
這個概念甚至落實到產品的包裝上。「喬布斯傳」的作者 Walter Isaacson 說,Ive 與喬布斯對於包裝相當癡迷,甚至申請了多項專利。
「我很享受打開包裝的過程,那就像是在進行某種儀式。」Ive 說:「包裝就像一座劇場,能幫產品說出背後的故事。」
他對細節的掌握程度尤其驚人。高中時繳交畢業作品,一般學生頂多只做 6 到 7 個模型,他卻一口氣做了 100 個。
「每一個模型的差別都相當細微,一路看下來,就像是在看產品的進化史一樣。」Ive 的高中老師說:「他一心追求完美,所以只差一點點,都要把它修正到最好。」
然而真正奠定他設計風格基礎的,是大學時期。
當時英國的設計教育深受德國影響,主張高品質、高技術、極簡風格,與美國主流的百花爭艷、極力堆疊功能以討好消費者的路線完全不同。
「簡」這個字看似簡單,實際上極其困難。不是僅僅拿掉多餘的東西就好,而是要用更少的零件,發揮更大的效能。這需要對產品有極強的掌握能力與技術。
「你必須挖掘到產品的深處,了解每一個製作過程中的細節,找到複雜中的規律,才會知道如何收斂、如何讓每顆螺絲釘都將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這樣才能讓產品聽從於你,而非讓你被產品控制。」Ive 在「喬布斯傳」中談到他的設計哲學。
一體成形的技術,正是他化繁為簡功力的極致展現。
例如全球最輕薄筆電始祖 MacBook Air。僅用一塊鋁合金機殼,就撐起整台筆電架構,令原本重達 1.2 千克的機身可以削減到 120 克,徹底改變了後來的筆電產業。
然而,這種效果所費極高。第一代 iPhone 的生產設備支出僅 4.08 億美元,到了 iPhone5 時,蘋果的資本支出已經飆到 95 億美元的天價。其中大部分都是替廠商採購工具機如 CNC 鑼機等設備,比蘋果專賣店的一年的租金,高出整整 11 倍!
一味追求設計上的完美,難道都不需要考慮成本?「對!」一位供應鏈廠商回憶與 Ive 共事的經驗:「他對我說:『你就想像蘋果有花不完的錢,不要管成本多高,只要能做出來就行了』。」
從小天性害羞,如今已是天王設計師。他在使用者完全沒注意到他的設計時,反而最有成就感。「很奇怪,我自己身為設計師,但很討厭看到設計風格強烈的產品。」他說:「我們的目標是想設計出簡單的產品,簡單到讓人覺得本來就該這樣設計…… 做對了,就會更專注在產品本身內涵。拿我們為新 iPad 設計的 iPhoto 軟體為例,會讓人欲罷不能,完全忘了是在使用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