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為何叫 Liberal Arts?

A+A-
香港中學教師教授通識教育的情況。 圖片來源:Edward Wo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香港陷入前所未見的政治危機,政府鐵腕施政成眾矢之的,但建制高官卻掉轉槍頭,把問題歸咎於通識教育科令年輕人「出問題」。所謂「通識教育」又譯「博雅教育」,來自英文的 Liberal Arts、Liberal Education 或 Liberal Studies。當中的關鍵詞「Liberal」,究竟要如何理解?難道就意味著課程是灌輸西方「自由」價值?

近年通識教育在美國同樣引發爭議,不時被政要質疑價值,威脅要削減撥款開支。但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人文及科學學院學術事務高級副院長 Gerald R. Greenberg 撰文指出,很多這些討論都不知通識教育為何物,問題在於大家混淆了 Liberal Arts 的意思。

在美國政治語境下,Liberal 的對立面經常被視為 Conservative,令人聯想到「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之爭。但通識教育的 Liberal 之名,應該是純粹意義下的「自由」,語源是拉丁文的 Liberalis,其反面是被囚禁(imprisoned)、被操控(subjugated)、被拘押(incarcerated),與保守主義沒有對立關係。

簡而言之,通識教育教授的知識與技藝,有別於專才教育或職業訓練,其目的是裝備社會中的自由公民,成為自由社會中成功一員。它為人提供自由思考的機會,教導批判和溝通的技巧、分析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學習欣賞他人、認識物理世界,為終身學習做準備,以便應付未來挑戰。通識教育無關政治取態,畢業後不代表學生自然倒向自由主義,而反對保守主義。

中世紀手稿 Philosophia et septem artes liberales 所描繪的「自由七藝」,分別有文法、修辭、辯證、音樂、幾何學、算術及天文學 7 大學問,為當今通識教育的起源。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中世紀歐洲存在兩大範疇的學問,分別是「機械技藝」(Artes Mechanicae)和「自由技藝」(Artes Liberales)。前者學問有編織、農業、石工、軍事、貿易、烹飪、冶金,當時被貶抑為「奴僕技藝」(Servile Arts);後者有文法、修辭與辯證「三藝」(Trivium),以及音樂、幾何學、算術及天文學「四藝」(Quadrivium),統稱「自由七藝」,被視為城市自由人的基本學問,亦是現今通識教育的起源。

在現代教育制度下,通識教育已不局限於中世紀的「三藝」與「四藝」,不純粹指涉人文學科,還可包攬社會科學、自然和物理科學等內容。康奈爾大學美國研究教授 Glenn Altschuler 的文章提及,19 世紀初耶魯大學教授委員會強調,通識教育「不是要教導特定專業所需的知識」,而是透過提供資訊和訓練學生思考,「奠定適用於任何專業的基礎能力」。在兩個世紀後的今日,通識教育換上「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品牌包裝,但其人文關懷始終不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時評節目主持 Fareed Zakaria 的著作 In Defense of a Liberal Education,開宗明義為通識教育辯護,以駁斥政府削減撥款的理據。他認為在資訊氾濫的年代,通識教育任重道遠,可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仔細閱讀文章,尋找新的資料來源,尋找數據以證明或反駁假設,並且揭發作者背後的偏見」。

縱然在不同教育制度下,通識教育有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Education、Liberal Arts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Liberal Studies 等不同稱呼,但其核心理念大致相同,為培養良好公民質素、建立健全公民社會營造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