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3 日晚,東京涉谷街頭舉行了一場港人的反逃犯條例示威大會,超過 2 千人響應,參加者不乏日本人。活動主辦人元山仁士郎表示,是次的行動是為了告訴大家,香港的學生正冒著催淚彈與橡膠子彈,為日本有的集會與言論自由而戰鬥。
事後網上出現微言,因為元山是原「SEALDs」成員,有人覺得議題被騎劫。同樣的憂慮亦不斷發生,例如擔心日本某些政黨,會就是次香港反逃犯條例發言騎劫,或者將其拉到日本本土的社運議題上。元山被質疑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有參加關於沖繩的社會運動。
先旨聲明,本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指稱某人或特定組織是「鬼」,而是想反思一下到底這些「騎劫」與「捉鬼」的憂慮是甚麼意思。香港人會將自己的政治概念安到外國語境,很少嘗試了解對方的思考模式。這也是正常的,易地而處需要豐富的知識與想像力,無論對誰都不是簡單的事。
首先日本的政治光譜中,基本上只有左和右,不存在中間派。「右翼」是親美,但只是權力與利益上親美,如果追問其意識形態,其實是親皇統,某程度上是反美。說「某程度」,是因為右翼反美只在戰後 50 年代短暫地流行過。大家都無法解答天皇講和與安保條約問題,若深入追問,就必須面對批判昭和天皇的難題。所以「右翼反美」只能被刻意遺忘,或者淪落成在星期六上午,擾人清夢的軍歌宣傳車等極端右翼行動。
「左翼」是反美,而這種反美是建基於批判資本主義、提倡多元等左派論述上。日本戰後,左翼乘著反安保條約、韓戰、越戰等議題冒起,又因為 60 年代末激進化並失控而消亡。90 年代經濟衰退令左派活動奪回些少空間,到 311 核事故後出現學生運動,形成所謂的新左翼。但日本的政治板圖其實沒有太大空間,新左翼最終也不能與舊左翼隔絕。順帶一提,日本共產黨的「親中」與其說是「親中共」,不如說是思想立場上「親東亞語境中的中華」。
但左右翼所謂的「親美」和「親中」是互為因果,社會學者小熊英二指出,雙方的論述其實都是反對對方同意的事物。如果要粗略地分類,右翼關心的是資本家與利益集團,以及保守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左翼打的是民生牌,關注地方福利與小眾權利。作為日本社運最大議題的沖繩問題,左翼的反美軍基地立論,很大程度上是建立於民生問題上,因美軍基地衍生的犯罪問題從未間斷。另外,沖繩交通配套差劣,至今都沒有縱線鐵道的原因,正是中間的美軍基地。
通常只有 3 類日本人會刻意持續地關心香港的民主自由發展 —— 香港文化愛好者、知識分子、左翼。如果是左翼,其必定有關注沖繩和廢核等內部社運議題。正因為是他們本身有關注國內的社運,才導致他們關心國外的左派議題。對,民主自由一直都是左派議題。60 年代的反越戰示威,其中一個源起,都是知識分子對日本二戰歷史的反思。
在外國舉行政治遊行,要求外國人完全無私地關心自己,無條件付出兼立場與自己一致,本來就是無理的要求。超越自身社會歷史環境去理解他者,無論對誰都是非常困難的事。一個日本人如果關心國外時事,立場是從對國內問題的關注中源起,也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立場不完全一致就是「騎劫」或者「鬼」,那麼所有人都可以是「騎劫」,筆者都可能是「鬼」。我想說的是,想別人關心自己之前,先關心一下對方吧。無條件的政治,從來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