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長的告別」,難免聯想起「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同樣來自小說作家的真人真事,記錄父親或母親臨終前,家人之間的相處。在「漫長的告別」,山崎努飾演的兩女之父患上認知障礙症,記憶和自理能力慢慢消逝,由病發到病逝,歷時 7 年。7 年,不是 7 日,生活自然要繼續。大女兒為了丈夫和兒子繼續留在美國,丈夫不解溫柔,兒子愈來愈反叛,她更加寂寞。小女兒在追逐開餐廳夢想的同時,也意圖成家立室,無奈不斷觸礁。如果說「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像警棍,大大力扑到觀眾痛哭;「漫長的告別」比較似催淚彈,片長兩小時有多,觀眾忍不住灑淚的時間,超過一半。這粒催淚彈,向天空射,並非對著你的眼睛攻擊。
近似「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的,是導演中野量太的前作「幸福澡堂」。「幸福澡堂」是中野量太執導的第一齣長片,十八般武藝統統放了入去。被挑選作日本代表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舉成名後,信心十足。在「漫長的告別」,不用甚麼戲劇性情節,平平實實將「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個現實情況拍出來,更加感動人心。沒有刻意重現一家人曾經如何相愛相親,也沒有強調女兒為父親處理排泄物有幾悲壯,然後來一場對比,營造出所謂的親情。小女兒的同居男友,經過 311 海嘯事件後,選擇回到前妻跟女兒身邊。「小偷家族」帶出家人的血緣關係,「漫長的告別」似回歸。即使陌生,即使價值觀有異,但一家人就是一家人,血濃於水就是血濃於水,無法切割。
在今日時勢看這齣電影,或會有另一番更深的感受。是不是發現自己跟長輩親戚的理念各走極端?是不是無法理解父母的政治觀,只好選擇互不溝通,因為一交流意見,只會挑起爭端最後不歡而散?可以跟多年偶像輕鬆割席,難道也要跟最親的家人最後的倚賴斬斷關係?或者,人老了,似山崎努這個角色,最好。不是說要患上認知障礙症,但有時確實需要放下認知,接觸一下年輕人、聆聽一下年輕人、理解一下年輕人,別似董建華,永遠將自己以為正確的,強逼放在其他人身上,以為自己是救世主。在「漫長的告別」,看得我最感觸的,不是結局生離死別,是中段一幕,小女兒當不成老師,做了廚師,一直為滿足不到父親期望而憂心,接近失憶的父親對女兒的未來設想完全沒有框架,還大讚女兒能夠開設流動餐車非常了不起。所有大人,所有家長,大概都應該有類似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