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一直拿來當人質用

A+A-
廣州海珠炮台(Dutch Folly Fort),1832 年錢納利(George Chinnery)繪。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839 年,香港人要記得這個年份。180 年前同樣的一個己亥年,也爆發了一場貿易戰:這一年,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銷毀鴉片,英國外交官義律向英國求救,國會辯論決定開戰,隨後誕生了香港。

有關鴉片戰爭的來龍去脈,著作浩繁。有一個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卻值得格外留意:林則徐到底是出了甚麼絕招,逼迫英國商人就範呢?

廣東地方官都厭惡林則徐,因為鴉片是他們的發財之道。雖然朝廷法律規定鴉片關稅是 4%,但實際收多少,全憑地方官自己拿捏。中間落格,層層盤剝,煙商交的錢當然遠遠不止 4%。「中西紀事」記述:「…… 又與關吏因緣為奸,課稅既增,則規費抽用亦增,有取之十倍二十倍於前者。」

鴉片貿易是官員牟利的重要途徑,他們薪水低微,連曾國藩都慨嘆不能做清官。官員一定要靠各種不明收入,才能維持龐大的開銷。他們的官服、隨從、幕僚、行頭、宴客,衙門裝修的開支,全部都要自己承擔。

1839 年 3 月林則徐到達廣州,即責令十三行催繳外國煙商於 3 日內交出所有鴉片。但洋商早就熟悉了中國官府的手法,接到通知之後,以為又是表面文章,虛與委蛇就可了事。想不到林則徐來真的,威脅他們如果不交,他便先拿一兩個廣州行商開刀問斬。洋人大驚,趕緊交出 1,000 多箱鴉片,希望了結完事。

林則徐當然不能善罷甘休,於是向十三行的總商代表伍秉鑑問罪,斥他長年包庇洋人走私鴉片,與大煙商顛地(Dent & Company)過從甚密。為了脅迫顛地,林則徐先將他的兒子伍崇曜扣作人質,又把伍秉鑑和另一個行商潘正煒戴上鐐銬,押赴洋行門口,如果顛地不從,便將這幾個華人處死。

被林則徐指名的 Lancelot Dent 要求會談後保證人身安全,但遭到拒絕,於是代表英國政府的義律趕緊從澳門趕到廣州,提供保護。想不到林則徐下令封鎖整個商館區,所有華人遷出,對英國人斷水斷糧,但凡接濟洋人都當漢奸論罪。但總是攔不住有人要當「漢奸」,伍秉鑑想辦法偷運物資入內,林則徐大怒,又要拿十三行行商的性命問罪。

義律只好妥協,用英國政府的名義買下鴉片,一共向林則徐交出 2 萬多箱鴉片,於是上演了「虎門銷煙」的壯觀一幕。

十三行的行商,雖然是朝廷的代理人,但在朝廷眼裡,只是隨時可以犧牲的人質而已。林則徐倒也十分清楚洋人心軟,見不得濫殺無辜,因此拿行商當人質的手段,非常有效。

有繪圖刻畫了虎門銷煙的情景。 圖片來源:Sovfoto/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其實,十三行行商並非普通蟻民,而是與官員勾結、享有特權的國家買辦。但出事的時候,他們在朝廷眼裡又算得甚麼呢?自稱「番鬼(Fan-Koueï)」的法國人 E. D. Forgues 曾如此描述:「在中國的高官面前,行商都要行跪拜禮,跪倒在地,叩首多次。即使某位驕傲的官員允許他們起身,他們的視線也從不會超過對方官服的第九顆扣子。疏忽了這項嚴格禮節,行商就會遭到最嚴厲的亂棒責打,如同處罰一個普普通通的轎夫。」

在大清天朝,人權當然是聞所未聞,自由平等貿易更是大不敬。相反,英國海軍軍官義律,雖然本身厭惡鴉片不道德,但站在保護國民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財產的角度,立即挺身而出,也沒有用武力沒收顛地的鴉片,而林則徐根本不拿伍秉鑑父子的身家性命當一回事。

180 年過去之後,林鄭班子為保自己官運亨通,也視全香港民意如無物。鑄成大錯之後,又一味用警察充當人盾,挑撥民憤,前線警員傷亡也好,整支警隊信譽破產,都在所不惜。無論是林則徐,還是林鄭,對這些「朝廷命官」而言,普通人的身家性命,或者政府公器的信譽,都是他們的私有物,隨便拿出去做犧牲品,一點也不心疼。

簽訂「南京條約」後,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後來簽訂南京條約,英國要求:不得對「漢奸」(即曾經幫助過洋人的華民)秋後算帳;關稅必須具體明確,不能用其他任何理由敲竹槓;雙方政府往來必須平等,不要再擺甚麼「天朝上國」的臭臉。

鴉片戰爭結束,最慘的是十三行:他們不僅要協助官員談判,還要負擔大部分賠款,當然也逃不脱「賣國賊」的罪名。而義律,這位實際上的第一任香港總督,到底是好是壞?看看中文歷史書對他近乎一面倒的謾罵,像末代港督彭定康那樣,便不難判斷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