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個性化」是濫用武力的開始?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香港反送中示威中,負責鎮暴的香港警察自 6 月 12 日的衝突起,便屢屢在執勤時隱藏身份,及拒絕出示警察委任證,使市民無法追究警察失職或濫權。隱藏身份更有可能導致個別警察「去個性化」,令其更易失控,更具侵略性和攻擊性。去個性化很多時亦用於解釋,為何在示威中,群眾會做出「打砸搶」的暴力行為,進而演變成騷亂。

「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又稱去個體化)指人在不能識別個人身份的情況下,展現出衝動、行為異常的現象,例如使用暴力。這術語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 1950 年代首先使用,用來描述人們不能被區分個人或被隔離的情況。

在費斯廷格之前,也有社會學家對大眾行為提出一些觀察。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Gustave Le Bon)在 19 世紀已提出,群體的不良行為可以通過三種機制產生。首先,「匿名」可以防止人被孤立或被識別,從而產生不可懲罰的感覺,並喪失個人責任感。勒龐進一步認為,這種失控是可傳染的,其中責任喪失會在人群中傳播,每個人都開始以同樣的方式思考和行動。最後,人群中的人會變得更易受人左右。

在 1920 年代,心理學家 William McDougall 認為,人群會帶出人類本能的主要情緒,諸如憤怒和恐懼。因為每個人都經歷過這些基本情緒,而更複雜的情感則未必共通於人群之中,所以當人們表達這些情緒時,這些基本情緒感染力會更大,可在人群中迅速傳播。這種見解與與勒龐的「傳染」概念類似,傳染的結果是導致不受控制和衝動的行為。

在勒龐之後,費斯廷格與他的同事則提出,「去個性化」減少了對行為的通常限制,並鼓勵人做他們通常不會做的事情,因為不必直接對自身的行為負責。費斯廷格的實驗顯示,那些在光線昏暗的房間裡,穿著同樣衣服的參與者,與對照組的參與者相比,前者更有可能在小組討論中大膽提出負面評論,顯示「去個性化」的情況下,人容易解除行為規範枷鎖。

美國心理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進行過聞名的「史丹福監獄實驗」。在史丹福大學的模擬監獄環境中,學生參與者模擬監獄內充當「囚犯」和「獄卒」。擔任守衛角色的學生對那些被貶低為囚犯的學生施加殘酷傷害,以至於實驗必須提前終止。好人變成惡魔的「路西法效應」,其中的過程便涉及「去個性化」,分散和推諉個人之責任,進而盲服從權威,容忍「惡」的存在。

美國心理學家 Ed Diener 替津巴多的理論作進一步解釋,提出有關「客觀的自我意識」。當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身上時,人們有高度的客觀自我意識,會更積極地監察自己的行為。但當焦點指向外部,並且行為遭較少監控或根本不受監控時,客觀的自我意識則較低。在去個體化的情況下,對於個人的注意力被分散,人便不太能夠監察自己的行為,或從而有所逾越。

為了印證這一想法,Diener 及其同事觀察了一個萬聖節中 1,300 多名兒童的行為,邀請這些搗蛋兒童從桌上拿一塊糖果。有一半的小孩被問到他們住在哪裡,及他們的名字;有一半人則沒有被要求提供這些信息。沒有被問到個人身份和資料的小孩,會多拿超過一顆糖果的可能是另一組別的兩倍之多。Diener 由此提出,因為去個體化的條件,降低了客觀的自我意識,使他們擺脫了拿取更多糖果的思想限制。

雖然隱藏身份等因素,被廣泛用來解釋反社會行為傾向和侵略性增加,但並非所有研究結果都支持這種觀點。美國心理學家 Robert Johnson 和 Leslie Downing 的實驗發現,在穿著 3K 黨風格的服裝或護士制服的受驗者之中,後者的攻擊性顯著較低。結果表明,侵略和反社會行為並非「去個性化」必不可免的副產品。在某些情況下,既有的規範和標準促進了侵略行為,例如軍隊制服,讓士兵觸發與戰鬥和侵略相關的規範,使其更好勝勇武。但一些救傷扶危的職業,如消防員、醫生和護士,他們的制服或會觸發關愛和樂於施助的社會規範。

在「去個性化」理論的傳統思路中,匿名或群體意識令個人喪失自我和理性,但這點並非毫無爭議。英國心理學家 Steve Reicher 就提出,群體成員資格並不會自動導致失去自我,其認為一個人可以具有多個「自我」。「自我」不僅是個人的身份,也不單單是個人與其他人的區別。自我還包括與群體成員身份相關一系列共享的屬性,例如種族、性別和年齡。當人感到自己是一個群體的一部分時,他們將適應該群體的規範。

在實現這一點時,人們不必然需要親自與群體在一起,也不必然需要以物理標記方式標示為群組成員。反過來,對群體規範的了解將指導他們的行為。Reicher 由此爭論,這些「社會認同原則」決定了人在去個性化情境中的行為方式。以香港近期的示威活動作例子,假如示威群體的規範是包括互相幫助,那麼在去個性化的情境下,便有可能展現出這種相對正面的行為。

最近香港的示威衝突愈演愈烈,暴力衝突也愈來愈常見。一些採取「黑群(Black Blocs)」策略的示威者,如不希望產生「去個性化」的負面影響,必須時刻提醒其「客觀的自我意識」,謹記示威初心,勿因隱藏身份而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