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瞳行動:信念之重要

A+A-
Fred Hollows 眼見澳洲原住民得不到與一般民眾同等的眼疾治療,於心不忍,立定心志改善基層人民眼疾服務。

要長期抗爭,需要的是信念。

Fred Hollows 是出身自澳洲的眼科醫生,臨床診症時最叫他心痛的,是眼見許多眼疾根本不必要存在,激發他幫助第三世界國家人民改善眼疾治療的心志。他說過︰「當醫生走進手術室,為病人進行成功的眼疾手術後,你看見病人整個人都亮起來,他們看著你笑,也期待你會回敬一抹笑容。」

Fred 本身是人道主義者,一生致力追求「眼疾服務」公義,務求人人不論貧富,都能享用優質的眼疾治療。

Fred 的故事始於五十多年前,眼見澳洲原住民得不到與一般民眾同等的眼疾治療。原住民無論在人均壽命、收入和教育程度等一直遜於其他澳洲人。大量小孩和成人患上可致盲的沙眼,令 Fred 於心不忍,立定心志改善基層人民眼疾服務。他的足跡不單遍及澳洲原住民地區,更先後在尼泊爾、越南、非洲國家厄立特里亞(Eritrea)等診症。

Fred 對治療眼疾的使命,促使他在病榻作出兩個艱難的決定。

第一是興建生產人工晶體工廠。話說在 6、70 年代,要做白內障手術,病人必先要負擔得到人工晶體的價格,以替換濁化了的眼部晶體。在那個年代,人工晶體索價高達約千港元,並非每個人能夠負擔。這一塊不過 1.5 厘米長的膠片,阻礙了許多人接受簡單的手術以回復光明。Fred 決心改變這種情況。

他的計劃,是在全球其中兩個最貧窮的國家 —— 尼泊爾和厄立特尼亞,自行興建工廠生產人工晶體以減低價格。要在缺乏交通運輸的地方動工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接駁電話也困難的地方,種種挑戰每天都在測試員工的耐力。那時 Fred 已診斷出患上癌症,但他在接受治療的同時繼續工作、籌募經費,甚至帶上一家人定期探訪尼泊爾和厄立特尼亞,靠的是鐵一般的意志。最終工廠在 Fred 病故之後建成,成功把人工晶體的價錢大幅降低,讓更多基層失明人士受惠。

另一件事,是當 Fred 患重病的時候,他仍不斷飛往越南,為的是實現在越南培訓 300 名眼科醫生的承諾,協助他們掌握現代眼科手術技巧。在 1990 年代初,越南每年只有約 1,000 宗白內障手術。Fred 的手術教室內總是人頭湧湧,擠進許多希望觀摩的學生。Fred 雖然因病無法親自操刀,但他仍然以一貫的熱誠,指示學生完成手術。時至今日,這些曾經跟隨 Fred 的學生,已在領導越南的眼科醫學發展,繼續訓練下一代的手術醫生。越南每年所進行的白內障手術數目,亦大幅增加至 160,000 宗 —— 全賴 Fred 所打下的根基。

Fred 雖然晚年身患重病,但仍為自己的夢想奮鬥,包括成立人工晶體工廠和到越南訓練眼科醫生。

Fred 的生命遠去了,但他的信念仍在。在他病故後,Fred 的家人和朋友合力成立了發展組織「護瞳行動」,延續 Fred 的心願和使命。

全球有 5 分之 4 的失明可以避免,但隨著人口老化和增長,失明仍然困擾許多基層國家人民。看不見,不是生與死的關口,卻深深影響著一個人的生命質素。有時困惑,有時痛苦,有時黑暗,有時無路可退。但靠著信念,正如 Fred 說,眼看別人失明而袖手旁觀是一種罪。懷著信念,我們繼續前行。

在尼泊爾和厄立特里亞成立的人工晶體工廠,成功拉低白內障人工晶體的價格。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