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轉播到網絡直播,如何改變觀眾的參與?

A+A-
在警方記者會上,有記者以手機進行網絡直播。 圖片來源:AFPTV TEAM/AFP/Getty Images

自 6 月以來,在社交媒體觀看直播,成為令無數港人無奈的「節目」。自 2010 年網絡直播興起,人們在同一事件中,能得到更多觀察角度,甚至可能發現,官方描述的「真實」,與不同網絡直播的畫面有所不同。60 年代越戰至今,媒體播送的形式,由電視轉播發展成網絡直播,一直以更多角度呈現真相,甚至可能扭轉觀眾對事件的看法。

越戰早於 1955 年展開,但直至 1960 年代衛星通訊的技術進步,才加快了新聞片段傳送回美國本土播放的速度。電視機亦在美國家庭間普及,1964 年成為 58% 受訪者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至 1965 年,越戰仍得到美國主流意見支持,64% 受訪者認為,美國向越南派兵正確。當時,電視新聞廣播未有太多質疑美國參戰的聲音,而大多集中報道美軍在戰事中的優勢

然而,記者其後在越南傳回國內的部分新聞,終於引起觀眾不安,公眾輿論開始轉而反對越爭。1965 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報道指,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一條村莊,不顧老弱的越南人民跪求,焚燒當地人的茅屋頂。著名美國新聞工作者 Morley Safer 形容美軍燒村之舉:「點燃了一連串質疑乃至仇恨。」

1968 年收看越戰電視新聞的美國家庭。 圖片來源:PhotoQuest/Getty Images

鏡頭不再從單一角度訴說故事。1968 年,美軍及南越部隊雖然在「春節攻勢」取得勝利,但此時媒體對戰爭的報道反而趨向消極,電視轉播愈來愈多傷亡的畫面。「春節攻勢」後,勝利相關新聞的比例,由 62% 減少至 44%。隨著戰爭在電視屏幕上變得醜陋,公眾產生持續的負面觀感,對戰爭的支持度亦顯著下降。

到了今天,電視轉播或已不再是人們接收新聞資訊最快的渠道。但新聞播送方式,演變至現時的網絡直播,依然持續為每件事提供更多角度。

2014 年 8 月,密蘇里州發生白人警員射殺手無寸鐵黑人的事件,引發連串抗議活動及暴力衝突。據報,曾有多達 8 萬觀眾同時在網絡直播上觀看相關衝突。網絡直播平台 Livestream 創辦人 Max Haot 接受傳媒訪問時,便指網絡直播令政府無法再隱瞞事件:「政府或任何人均無法隱藏任何具新聞價值的東西。」

除此之外,網絡直播填補了主流媒體報道的空白部分。由於播出時間、頻道等限制,主流媒體的報道內容皆經過編輯。另一網絡直播平台 Ustream 創辦人 Brad Hunstable 便稱:「在任何時間,我們擁有無數不同頻道,沒有限制。我們可以提供主流媒體在事件中無法提供的不同視角。」

而且,網絡直播讓大眾實時監察的特點,更為千里之外的觀眾,帶來現場參與的感覺。2013 年,來自巴西一家網上直播媒體的記者在直播期間,遭警察要求搜身,記者質疑搜身的合法性,只獲警察回覆:「你可以看著。」記者表示:「我在看著,5 千人也在看著。」觀眾雖然不在現場,但網上直播令其成為現場參與的一分子。

觀眾的「現場參與」,在直播期間與記者的即時交流亦可見一斑。觀眾能即時向記者提出問題、發表意見及互相交流,記者在過程中直接得到反饋,反之亦然。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傳播學碩士 Elly Vansevenant 認為,這對記者而言是一項優勢。有本港記者在直播近期示威活動期間,便詢問觀眾旺角其他地方的現場情況、自己需要走到何處繼續直播等,把用戶的身份從觀眾提升至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