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排放技術是應付氣候危機的雙面刃?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夏季熱浪又再席捲歐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組織「世界天氣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表示,氣候變化令熱浪更常發生,也使之更熱。熱力真切感受得到,似乎才能讓人警覺氣候變化正迫在眉睫。

「巴黎協議」簽署國同意,「努力」將全球變暖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 1.5°C 內,同時承諾將之限制在「遠低於 2°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去年發表的報告強調,幅度需收窄至 1.5°C。要達成 1.5°C 的目標,未來十年內全球碳排放量就要減半,並在 2050 年左右達到「淨零」的排放量。這意味著世界上每個國家的每個部門,平均而言都要做到零排放,電力、運輸、工業、農業等領域都要有翻天覆地的變革。

許多生活範疇確實有可能做到接近零排放,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作電力供應;但有些地區,始終不可能在 2050 年時實現。同時,本世紀全球人口預計將增至逾 100 億人,所需要糧食的生產排放量相當可觀。此外,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短期內可以實現以電力驅動飛機作長途飛行,航空業在低排放上已遇一大難關。

於是,有人提出利用「負排放技術」,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一減一加,與添加的速率相抵消,從而達到零排放。然而,倫敦大學學院全球變化科學教授 Simon Lewis 日前在「衛報」撰文,提醒負排放技術並非靈丹妙藥。

負排放技術有許多做法。例如「附以碳捕獲和儲存的生物能源(BECCS)」—— 農作物或樹木在成長時會清除大氣中的碳,把這些生物質用作發電,再把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捕獲及儲存在地底的舊石油或天然氣庫藏,或鹽水含水層中。

另一種方法是恢復或促進大氣中自然除去二氧化碳的過程,如重植森林,把碳儲存在樹木中。土壤也可以吸收碳,例如,把矽酸鹽岩石碎粉施加在泥土中,可以促進自然的化學過程。

證據表明這些技術可以在小規模的範圍內發揮作用。有些人或會認為這一系列負排放技術,意味著可以迅速解決氣候變化問題,視負排放為「脫獄卡」。但 Simon Lewis 直言:「政治家和他們的顧問都樂意提倡負排放技術,可以一方面宣佈一個目標,如控制升幅在 1.5°C 內,同時計劃超越它,寄望溫度可在本世紀後期通過負排放壓低。」

除了政客,負排放技術亦是石油公司的朋友。他們部署負排放技術作為武器,以避免對氣候變化採取嚴肅的行動。石油巨頭蜆殻公司今年秋季將推出一項計劃,英國司機每公升汽油額外支付 1 便士,公司則種植一棵樹,讓駕駛者相信他們可以利用「自然氣候解決方案」來抵銷駕駛對氣候帶來的傷害。Lewis 批評,隨著電動汽車革命臨近,蜆殻再度進行複雜的遊說和虛假宣傳,將其短期利潤放在首位。

要達到 1.5°C 的目標,所謂負排放量龐大得難以置信。總括而言,本世紀有超過 7,300 億噸的二氧化碳負排放量需要被封存。這相當於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中國工業革命以來排放的所有二氧化碳。Lewis 表示,根本沒有足夠土地能將這麼多碳吸收到森林中。假如像設想般用 BECCS 去除這麼多碳,將需要比印度更大的新農田面積,再加上要建造設施,從 2025 年到 2050 年每天儲存 100 萬噸碳,這種規模的負排放量,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Lewis 總結,雖然一些負排放技術在適度規模上實際可行,但這種知識鼓勵了奇幻和虛偽的思維:「我們都想要一個解決氣候緊急情況的神奇子彈,但負排放技術不是它。」當然,原則上反對這些技術是沒有意義的,也確有需要在此投資,因為需要從大氣中去除難以減輕的排放,重植森林等選擇也會帶來許多額外好處。「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它們在鼓勵我們推遲採取需要的行動方面,正發揮雙重作用。」Lewis 則強烈建議:「迅速結束使用化石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