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滲透非洲?

A+A-
肯亞首都內羅比,有市民正在閱讀非洲版本的「中國日報(China Daily)」。 圖片來源:TONY KARUMBA/AFP/Getty Images

歐美近年愈加警惕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特別是「一帶一路」的基建設施。但美國智庫組織「大西洋理事會」非洲中心高級研究員 Aubrey Hruby 在雜誌「外交政策」警告,中國最大威脅不在基建,而是對非洲傳媒業的投資和滲透,試圖壟斷話語權以改善中國形象,甚至模塑當地人的世界觀。

早在 10 年前,中國便投資多達 66 億美元,以拓展其傳媒在國際間的影響力。中國中央電視台非洲分台(CCTV Africa)於 2012 年正式成立,為中國官媒在非洲經營的英語新聞頻道,至 2016 年改名「中國環球電視網非洲分台」(CGTN),2018 年成為「中國之聲」集團成員之一。雖然 CGTN 與子公司在市場上缺乏吸引力,但其新聞頻道近乎無處不在。

2015 年,肯亞向數碼廣播轉型,中資「泛非網絡集團(Pan-Africa Network Group)」投得兩個廣播發行牌照的其中之一,當時沒有美國企業競投成功。北京通訊集團「四達時代」持有部分泛非網絡股份,該集團素來與中國官方關係密切,有傳言泛非網絡投標成功,背後牽涉嚴重的貪污問題。

四達時代旗下還有多間子公司,遍及超過 30 個非洲國家,為中產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數碼電視服務。價格低廉是其最大賣點,在肯亞的基本數碼有線套餐只須 2.5 美元(約 20 港元),遠低於南非企業 DStv 的 9.5 美元(約 75 港元),因此其在肯亞的客戶數目增至 140 萬,在全非洲更多達 1,000 萬。

在 2015 年南非約翰內斯堡的「中非合作論壇」上,四達時代獲習近平選為「萬村通」計劃的唯一承包商,負責把數碼電視廣播帶到超過 10,000 條村落,地點遍及非洲大陸 25 國。

除直接營運的非洲業務外,中資同時投資多家非洲傳媒企業。新華社的英文報道內容,進佔肯亞多份英文報章多個欄目,無需引用資料來源。南非第二大傳媒機構「獨立媒體集團(Independent Media)」,其中 20% 股份由多家與中國有關的公司持有。集團旗下 20 份知名報章,其中有評論新疆維吾爾人權問題的專欄,卻無故被抽起,曾經觸發爭議。

美資傳媒仍有機會反攻

這些例子說明,中國的非洲投資不純粹是商業考慮,背後還配合中國文宣策略。部分觀察家分析,這些中國傳媒在非洲,主要是針對西方媒體報道的破綻,藉以宣揚有利中國的另類敘事,類似俄羅斯政府媒體 RT 在歐洲的角色。

中國還試圖改變傳媒行業生態,透過傳媒合作計劃與中非合作成立新聞中心,每年邀請約 1,000 名非洲新聞工作者,到中國參加培訓課程,號稱要促進兩地理解和文化交流。有鑑於中國對新聞工作的打壓和審查,培訓計劃所灌輸的價值,確實叫外界生疑。

面對中國資金來勢洶洶,Hruby 認為美國在非洲仍然有險可守。2016 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尼日利亞拉各斯(Lagos)成立分支,專注於數碼廣播服務;彭博社(Bloomberg)推出非洲版,以非洲的商業和金融界讀者為目標;2016 年 Netflix 服務廣及全非洲,去年 12 月宣佈投資開拍原創非洲劇集。

無可否認,相對於中資的攻勢,美資傳媒在非洲的增長相當緩慢,但 Hruby 建議美國把握當前優勢,以反制中方的影響力。舉例而言,美國可召開非洲傳媒和技術投資論壇,以探討美國在非洲投資的障礙。

文章又建議,杜林普可以委任美國傳媒集團代表,加入「總統非洲經商顧問委員會(PAC-DBIA)」;杜林普亦可委任一位商務部高級官員,負責聯絡各大美國傳媒企業,如 YouTube、Google、Amazon、Facebook 等,共同製訂發展非洲市場的策略。

利用美國仍然難以匹敵的軟實力,再集結龐大的美國企業力量,Hruby 相信,美國仍然有機會在非洲抵制中國,重新主導發展迅速的新興非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