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大富翁:社會主義」,旨在反社會主義?

A+A-
圖片來源:aTechGuyBlog/Youtube

美國社會近年出現「拋棄資本主義」的聲音,甚至有雜誌在坊間舉行辯論會,爭論孰好孰壞。類似的議題近日再度發酵,事源玩具商孩之寶(Hastro)為經典桌遊「大富翁」推出全新版本 ——「大富翁:社會主義(Monopoly: Socialism)」。

「大富翁」於上世紀 30 年代面世,至今一直以模擬物業競爭為主軸。而在最新的社會主義版本中,它的玩法與傳統的最大分別,在於棋盤上原來的「物業(Property)」,改成了「社區項目(Project)」,玩家需要付出勞動力和金錢,共同建設這些「社區項目」。

每名玩家各發 10 枚代表勞動力的圓形小卡,停留在「社區項目」時,可貢獻 1 枚小卡協助建設,最快用掉 10 枚小卡片者獲勝。但搞建設也要資金,費用全數由「社區基金(Community Fund)」支付。遊戲開始時,「社區基金」劃一為 1,848 元,以紀念「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年份。當「社區基金」耗盡,全數玩家均告失敗。

要維持「社區基金」運作正常,唯一方法就是靠玩家捐獻私人財產。而玩家的收入來源則有兩個:經過起點時,可從獨立銀行獲取 50 元生活費,以及從已建設的「社區項目」中賺取工資。如此經歷勞動、收入、捐獻和繞回起點的循環,玩家才有機會在遊戲中取勝。

「大富翁;社會主義」遊戲內容。

這種「合作建設」的玩法,看似在推廣社會主義,不過,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Nick Kapur 在 Twitter 發帖質疑:「它根本無意理解社會主義的本義和運作方式。」及後他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訪問,表示原以為新版本是親社會主義,但深入了解過後,反覺大相逕庭,認為孩子寶早有既定政治立場,「大富翁:社會主義」實際是一款反社會主義的遊戲。

「歷史對社會主義的批判,例如『市場比政府更有效分配資源』等,都沒有出現在這款遊戲內。」 Kapur 補充:「它彷彿在告知玩家,『社會主義只會令人變窮,因為你需要不斷向社會付出勞力和金錢』。」

其實「大富翁」的嘲諷和警世意味,並非甚麼新鮮事。根據 The Monopolists: Obsession, Fury, and the Scandal Behind the World’s Favorite Board Game 一書作者 Mary Pilon 的說法,傳統版本中以交易、買地、收租等方法導致對手破產的玩法,是「大富翁」最初的設計者 Elizebeth Magie 用作警惕大眾,資本主義能導致財富不均這個惡果。

1904 年,Magie 設計了桌遊 The Landlord’s Game,並為此申請專利。遊戲最初有「壟斷」和「反壟斷」兩套玩法,旨在展示不同經濟環境下的狀況。但當專利權輾轉予美國公司 Parker Brothers 後,就只剩下「壟斷」的版本,且直接以壟斷的英語「Monopoly」命名。雖然遊戲發售後大受歡迎,但其重點早已嚴重偏離 Magie 的設計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