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電轉 180 度到醫療保健,飛利浦出售祖產的豪賭

A+A-
飛利浦近年轉型為醫療保健企業。

說到飛利浦(Philips),你第一個想到的產品是甚麼?燈泡、音響、電視還是剃鬚刀?事實上,這家擁有 120 多年歷史的歐洲家電公司幾乎甚麼都賣,對不少人來說,「飛利浦」三個字曾是電燈膽的代名詞。若有一對情侶邀請你一同出遊,你的回答很可能是:「我不要當飛利浦。」

然而,如果商場是一場持續不停的賭局,這家成立於 1891 的荷蘭公司,在過去 8 年內,卻做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豪賭:將原本佔營業額一半的家電事業一一割捨,在 2018 年轉型成為近百分百的醫療保健企業。

這個幾乎 180 度大轉變的決策,來自 2011 年上任的飛利浦行政總裁 Frans Van Houten。他在 2015 年以 12 億美元(約 95 億港元)收購美國醫療設備商 Volcano、2017 年以 19 億歐元(約 164 億港元)收購微創手術醫療設備製造商 Spectranetics 等,併購近 20 家公司。

以產品版圖來看,短短 8 年間,飛利浦從電腦斷層掃描診斷儀器設備(CT),到電動牙刷、電動剃鬚刀等,產品 6 成以上,皆於全球市場佔有率中數一數二,以其高度競爭力為傲。

此外,過去 5 年來,為了成為一家百分之百的創新醫療科技公司,飛利浦每年投入大筆資金,發展 AI 醫療的軟硬件產品。

對飛利浦來說,AI 臨床決策在基因檢測和醫療影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017 年,飛利浦與基因測序巨頭 Illumina、精準醫療檢測公司 Navican 合作發展 IntelliSpace 定序平台,作為胰臟癌創新的精準診斷

根據飛利浦 2018 年的年報,每年醫院病房中,有將近 3 億人為其產品設備的監測對象,當中產生的醫療數據相當驚人。透過飛利浦 AI 智能醫療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做風險防範,也能為醫生提供醫療建議,包括檢測、診斷和治療。

成效如何?若以營業額來看,醫療相關產品的市場規模不若家電,獲利卻更勝一籌。自 2014 年開始,其收益按年持續增長。2018 年的經營利潤比上一年度增加 13.1%,經營利潤率甚至達到 9.5%。

這也讓飛利浦的股價從 2011 年 13.32 歐元的低點,持續上升至今年的 47.64 歐元,創下 20 年來市值新高,而且走勢依舊向好。相較同為全球家電領先品牌的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飛利浦的轉型成績可以說是相當出色。

這一切,都有賴 van Houten 的遠見。當年他上位時,全球照明趨勢正從白熾燈轉換為 LED 燈,飛利浦正是龍頭。但他沒有因此自滿,反而看到了未來發展的瓶頸。於是提前開始為公司轉型,趁該事業還在顛峰時,在 2016 年將家用照明事業分拆上市。

獨立出去的照明事業,居世界龍頭地位又穩定獲利,飛利浦經由首次公開招股(IPO),得到約 7 億 5 千萬歐元(約 67 億港元)的資金,再階段性賣出持股得到現金。

具「企管界傳奇人物」之譽的 Jack Welch 曾說,「只從事有潛質成為第一或第二的事業領域」,以「選擇與集中」經營資源,培育出通用電氣(GE)。而飛利浦出售其照明事業,可說是將這個理念,運用得比通用電氣更徹底。

一場看似豪賭的改革,細究下去,其實是眼光與執行力的結合。飛利浦證明了一百多歲的老公司,也能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