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蒨:南美縮頭術

A+A-
經縮頭術處理的頭顱。 圖片來源:Smithsonian Channel/YouTube

如果參觀過歐洲某些博物館,可能會看過標示為「南美縮頭術製成品」的碳黑色展品。參觀者都嘖嘖稱奇,並疑惑它們是否以真的人頭製成。英國一家博物館亦有此迷思,於是在 2016 年把其中一個展品拿去做 DNA 測試。「縮頭術(Shrunken Head)」一直在世界各地流傳,足跡遍佈多個角落,卻只於南美洲亞馬遜盆地地區找到紀錄。

「縮頭術」來自厄瓜多爾境內的舒阿爾族(Shuar Tribe)原居民,一般被西方國家視為不文明及暴力行為。其實縮頭文化源於當地對靈魂的信仰:他們相信一個人被殺後,靈魂會被困在頭裡。舒阿爾族基金會(Shuar Federation)前主席 Felipe Tsenkush 指出,縮頭術已經在 60 年代正式被廢除,並說這是他們的獨有文化,帶有勝利、權利及驕傲的象徵意義。他又指出,由於部分頭顱為決鬥或戰爭中從敵方砍下來的,所以此做法亦有其實際用途,能夠把靈魂封印,確保家人安全。

經縮頭術處理的頭顱稱為 tsantsa。戰士們相信此儀式能夠癱瘓亡者的靈魂,防止它們進行報復,同時亦能轉移其力量到兇手體內。製作一個 tsantsa,大約需要下面 3 個步驟:

1. 拆骨(Deflesh)

  • 收集好頭顱後取走頭骨,使頭顱及皮肉分離,分離後,頭骨便會被丟掉。然後用利器將包含臉部特徵的肉、耳朵及鼻的軟骨去掉。之後把眼簾縫上,此舉可防止亡者靈魂從眼孔看著你。繼而把雙唇縫上,此舉則有防止亡者提著要報復的意思。

2. 燉 (Simmer)

  • 把縫好的頭顱放到煲裡燉一至兩個小時。取出時,頭顱會比原先縮小了一點,亦會內外反轉。把剩下的肌肉、軟骨及脂肪去掉後,將頸背的切口縫起。

3. 後期加工

  • 把熱沙及熱石從切口掉到頭顱裡。加入熱石後必須不停輕晃頭顱,以防過分拉扯頭皮引致變形。當頭部沒有空間放入熱石,便以熱沙取代。直到大小剛好、沒有多餘的空間時,就會以熱石加強臉部特徵,然後吹乾。整個過程歷時約 6 到 7 天。

完成後,部落會舉行一頓慶祝盛宴。在這一切過後,tsantsa 已經完成任務,通常會被掉到河裡、森林裡,甚至給小孩作為玩具。對這些戰士來說,重要的是製作過程而不是製成品。而製作者一般為祭司,對象一般是男性,因為以前上戰場的人以男性為主。不過,英國博物館得到的鑑定答案卻非如此,被送去化驗的 tsansa 是一位女性。按照博物館的理解,這是一個祭司(shaman)的頭,由於她未能治癒一位小孩,於是其父親把她殺掉。為何事件的真相跟紀錄的相差那麼多?

19 至 20 世紀,歐洲探險家對南美族群的風俗異常好奇。他們搜集頭顱並拿到歐洲,一方面用來貿易,一方面搜集其不文明行為的證據。但由於需求熱烈,當地人願意以 tsansa 跟歐洲人交換槍等武器。繼而,他們開始利用猴子、山羊的頭來仿製成品,又或是專門殺人以取得頭顱製作 tsansa。縮頭術商業化後,不但丟失了原本的宗教及文化意義,更連累了很多無辜性命,令南美的部分家庭與家人世代分離。有見及此,英國藝術家 Ted Dewan 特意寫信給牛津大學的 Pitt Rivers 博物館,希望捐出自己的頭顱製成 tsansa 展品,以換取博物館將現有館藏全數歸還予南美相關地區及他們的家人。

參考資料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