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大火】科學解救亞馬遜?

A+A-
今年截至目前,亞馬遜地區已錄得九萬多宗火災。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亞馬遜大火愈燒愈旺,今年目前已錄得 9 萬宗活躍山火,數量之多是近十年之最。有專家估計,地球巨肺復原需時或數以百年計;一旦 4 成植被範圍消失,亞馬遜雨林系統將一去不返,並會逐步旱化成草原。不少媒體已指出亞馬遜火災的政治性質,而在開發雨林計劃獲巴西總統博索納羅背書之下,8 月份森林削減率按年高出兩倍有多。要調解這場政治-生態危機,或者可以借助經濟-科學手段。

「華盛頓郵報」報道指出,亞馬遜火災主要發生於已除木的邊緣區域,亦即伐木、養牛、採礦及大豆種植一類企業從事經濟活動的地區,而非雨林心臟地帶,表明事件實屬人為。巴西政府由 2000 年代嚴禁違法破壞環境轉而推出一連串反環保政策,例如大幅削減環保署經費、減輕違反相關法例罰則、縱容各行業伐木焚林等等,多少與近年經濟衰退的背景有關。「金融時報」分析直指做法短視,除了加劇全球暖化危機,置人類未來安危於不顧之外,亦未把握亞馬遜森林的經濟機遇。相反,善用科技或能解決這場政經生態危機。

巴西生物科技企業主席 Juan Carlos Castilla-Rubio 認為,生物科技能解決亞馬遜困局。 圖片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Flickr

其中一種方法就是發展生態經濟(bio-economy)。亞馬遜盆地的生態多樣性冠絕全球,佔已知物種量 15%,然而目前已整理出基因排序的生物不及雨林內動植物的百分之一。巴西生物科技企業 Space Time Ventures 主席 Juan Carlos Castilla-Rubio 指出,現時全球僅有 0.28% 物種已作基因排序,看似微不足道,然而相關生物知識應用於醫藥(例如巨猴青蛙所分泌液體可用於開發新一代抗生素)、化工、物料、燃料甚或交通(行軍蟻移動模式可資自動駕駛參考)等行業,足以衍生出每年最少價值 4 萬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比起當地破壞環境的不可持續發展,保存亞馬遜的生態多樣性以作研究,對環境、社會、科學與經濟而言,裨益之大無可限量。

年前,Castilla-Rubio 聯合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成立「地球代碼銀行」(Earth Code of Bank),為亞馬遜地區生物建立基因庫,並據研究成果與科學家及企業合作推出製成品,收益將惠及保育基金和當地傳統部落。另一方案「地球生物基因體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野心更大,目標十年內破譯全球 150 萬種動植物及單細胞生物的基因鏈,規模堪比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據世界經濟論壇估算,地球生物基因體計劃約需 47 億美元。鑑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濟承諾已經兌現,48 億美元投資額的回報率高達 65 倍,亞馬遜基因庫的效益相信亦指日可期。

巴西朗多尼亞州一名農夫火種墾地。 圖片來源:路透社

要遏止過度開發,不一定單從反面著手(諸如加重罰則)。Space Time Ventures 以大數據及衛星協助提升亞馬遜地區作物產量,例如檢驗雜草種類,再以無人機散播專門除草劑,用劑量可削減至 30 分之 1;又或使用生物肥料務農,做法均能大幅減少污染,而產量增加,農夫毋須過度開墾,可以曲線保育亞馬遜森林。當地木材企業 Mahogany Roraima 就採用衛星監察及自動播種技術,種植產能由每日 200 公頃增至每小時 100 公頃,而當中兩成土地屬於商用,其餘規定用於重新植林。

亞馬遜經受祝融之災,要重新植林恢復原貌,極需借助科技協調。森林恰如一個有機體,內裡生物息息相關。除了考慮氣候、光源,所植樹種須能裨益當地生態,同時配合原生種類,更甚切忌單一,否則傳染病一發不可收拾,如此種種均需專業樹木學家謹慎設計。巴西曾於巴黎氣候峰會承諾 2030 年前重植 1,200 萬公頃林地,目前進度嚴重落後,肇因除林比植林利益更大。有見及此,亞馬遜可持續基金(Amazon Sustainable Foundation)協助社區培植可可、堅果以及養漁,以經濟誘因勸阻破壞環境行為,結果當地伐林率減少 6 成之多。

亞馬遜森林生態系統一旦摧毀,不單會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加劇氣候危機,到時種再多樹,一千萬年亦無法恢復其豐富生態。相比之下,智人歷史雖然短暫,但絕非短視的藉口。如果說社會契約不止由階級協定,更是由世代締結的話,破壞亞馬遜就是破壞社會契約,單此一點,足以成為革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