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hung:去哥本哈根,咁你去唔去Noma?國家的軟實力

A+A-

聽到我去丹麥哥本哈根,朋友最多的問題是:那你會去 Noma 嗎?

想不到我身邊有這麼多人認識這家餐廳,畢竟摘下四次世界第一,絕對不是省油的燈,慶幸身邊的人,都是有識之士,才能夠問出這個問題。

對上一次去哥本哈根已經是 12 年前的事,當時還沒有北歐美食革命,Noma 才剛剛開業幾年。

當時我在瑞典當交換生,對於哥本哈根的印象不甚了了,甚至覺得當地人有點排外,而對於他們的食物,更加無特別記憶,基本上大致和瑞典差不多:開放式三文治、黑麥麵包、海鮮,都是北歐的東西,不獨是丹麥擁有。今次再來,主要是因為哥本哈根已經成為了首屈一指的美食天堂,太多餐廳想去了。只是單單 10 幾年間,哥本哈根已經成為北歐甚至全世界飲食熱潮的風眼,有多少人特意從全世界飛過來(包括我),當中牽涉的是龐大的利潤,也是整個城市的 Branding、國家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sorry,暫時中國沒有。有朝一日,倫敦沒有大笨鐘,Fish and chips 不見了,Maroon 5 其中一個死咗,都會是世界新聞,但是活在自己象牙塔和玻璃心中的中國當代文化,暫時只能夠停在羅湖口岸,沒有國際影響力,全世界沒有人 Care 黃曉明、微博、串串香,除了中國人。

說回哥本哈根,我訂了一張機票,馬上起行。

出發之前,大概知道有哪幾間餐廳是愛吃之人必去的地方,不過沒有訂任何一間,也沒有嘗試過訂 Noma,到埗才隨心訂位也很方便。

Noma 喎,想試嗎?當然。

但是要花費心神,半年前預訂,訂機票,找朋友一同起行,我沒有這個毅力,亦不喜歡這種行程,沒有彈性,給餐廳綁死,這種新興的美食行程,有人叫做 Eatinerary,結合了 Eat 和 Itinerary。我在哥本哈根的日子就遇上一位朋友,跟 Eatinerary 而行,特地從三藩市飛過來,為的就是在 Noma 吃一頓,他在美國的機場工作,問到餐廳的食物如何,他只答一句很好。

事實上,就算好吃與否,都要答好,因為花費了如此多精神來到,如果告訴人家不好吃,豈不是很沒有面子?又會覺得自己很戇居。

貴為世界第一,很多人對於餐廳都會有很大期望,我也是一樣,也許我是怕失望吧,反正得不到的最美好,不如從紀錄片、書籍、相片中認識它,保持神秘感還更好?

況且,北歐的美食風潮,已經在丹麥遍地開花,Noma 的弟子,一個一個出口自立門戶,餐廳自己亦都開始了一間新的姐妹餐廳和咖啡店,要品嚐新派北歐風味的菜式並不難,況且 New Nordic Cuisine 講求時令、地產地銷,連青苔也能吃。當造的食材,每間餐廳都會用,譬如現在是蕃茄的季節,就幾乎每間餐廳的主菜都有蕃茄;而烹調的手法,甚至擺盆,其實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結論就是,基本上你去幾間新北歐菜,大概已經能夠掌握到其面貌,未必一定要去 Noma,以下幾間就和它有關聯,但要訂位也不難。

1. 108

  • 算是 Noma 的姊妹餐廳,開業兩年,馬上得到米芝蓮一星,旁邊還有一間咖啡店和酒吧,隨時飲個咖啡都可以說自己去過 Noma。

2. Relæ

  • Noma的前副廚 Christian Puglisi 開設,對面還有一間平價小館 Manfreds

3. Sanchez

  • 如果有看過 Noma 的紀錄片,會留意到 René Redzepi 旁邊的南美女生 Rosio Sanchez 早年自立門戶,開設墨西哥餐廳,也深受歡迎。

還有 Restaurant BarrAmass 甚至海鮮餐廳 Kødbyens Fiskebar,只要看一看,都是來自同一個根。

無論如何,帶定頭盔,我想終有一天我會去 Noma 的。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