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水喉,可取代免治馬桶?

A+A-

說起衛生意識,腦中便會浮現特定印象。使用廁紙、睡前沖涼等習慣都是我們視為文明的認知。但其實這些印象皆受英、美國的影響。英國廣播電台(BBC)就有文章探討不同國家人民使用洗手間的差異。

應不應該使用廁紙?

建築歷史學家 Barbara Penner 在其書中談到,現代多數洗手間皆源自於早期的美式浴室。20 年代,英美更有「帝國主義式的環境衛生(sanitary imperialism)」之稱。到了今天,據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統計指出,美國家庭平均每個禮拜使用 3 卷廁紙。

其實,很多國家沒有使用廁紙的習慣。國家如意大利、阿根廷、芬蘭等國家人們大解後使用清水清洗。東南亞國家不流行日式免治馬桶,但都有一支衛生水喉,供清洗用。多數伊斯蘭國家中,水為如廁首選,因為伊斯蘭教教義裡也指定應該用水清洗。

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數據科學家 Astha Garg 出生於印度,於美國讀大學時,因不習慣使用廁紙,而到印度雜貨店尋找可以用來清洗的淋浴杯。她說:「有些人會改用廁紙,但多數時我們還是堅持用水。」她也對廁紙的用途感到困惑,「不只提高經濟和環境成本,還會使馬桶阻塞。每四家就有一家的廁所有水管問題」。

蹲比坐更好?

在西方國家,大部分的廁所都是坐廁,並認為坐廁是更衛生的方式。但世上仍有 3 分 2 的國家使用蹲廁。事實上,蹲廁更適合人體內部構造,因其角度使排便更省力且更順暢。蹲式可以增強筋骨的柔軟度,不會帶來健康上的損害。事實上,部分人使用公廁時,為避免與坐板有肌膚接觸,亦會選擇紮馬

音樂製作人 Kaiser Kuo 是一名美國華裔,他形容:「我們在馬桶前放一個腳凳,大解時將腳放在腳凳,就能呈現蹲的姿勢。」對於坐與蹲的爭議,有些國家則會提供不同的方案。昆士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 Zul Othman 解釋:「馬來西亞商場的公廁,通常會有 3 分 1 的廁格為蹲廁,供大家選擇。」

應該每日沖涼嗎?

頻密沖涼會導致頭髮皮膚乾燥,但仍不減現代人每日一洗的習慣。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Elizabeth Shove 曾指出:「在西方社會中,人們醒來後會淋浴,甚至天天沖涼」。這源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市場加速發展番梘的熱潮,加上番梘公司的廣告,灌輸人們必須「用某樣東西洗淨身體」,使得人們對於沖涼的需求變得普遍和平凡。

Shove 解釋指,每天沖涼的習性其實是新興的,兩代以前,英國的標準為一個星期沖一次涼。有很多地方會因供水不足而無法頻密沖涼,也有很多赤道國家因為天氣酷熱而一天沖涼數次。天天沖涼的習慣反映了現代的生活模式,每天的例行必須包括沖涼。不止如此,現代人對於淋浴的意識愈來愈強,認為沖涼是將乾淨的自己展示於人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