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供需依然撼動全球經濟?舊指標恐失靈

A+A-
圖片來源: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自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供需就被視為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指標。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說:「誰掌握能源,誰就掌握了全球各個大陸。」美國經濟長期以來,確實依賴石油和美元兩大支柱,通過強大軍事力量,直接影響和控制全球將近 70% 的石油資源及主要石油運輸通道。

但對身價高達 35 億美元、名列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專業投資人 Ken Fisher 眼中,此一指標已不符合時代趨勢。他直言:「現在早已不是 1970 年代,石油支配經濟的力量已成過去。經濟好壞不能以石油消耗的多寡來判斷,過去的舊傷,使得很少人能看穿這一點!」

2018 年國際油價大幅波動,推論眾說紛紜。布蘭特原油價格不到兩個月內,才在去年 10 月初反彈 25.9%;緊接著到年底,卻又大跌 41.2%。2019 年再度重蹈覆轍,從開年到 4 月 25 日一路大漲 38.2%,先被歸咎於美伊局勢緊張,是供給緊縮的恐慌;接著到 9 月初為止大跌 21%,又被說成全球石油需求疲軟,是經濟衰退的惡兆。

Fisher 表示,不管哪種說法都在放大恐慌。儘管美伊問題證實了油價波動是起於供給緊縮,而非需求疲軟,一旦伊朗受到制裁行將殃及供給,仰賴能源進口的亞洲市場必定遭受衝擊。以台灣為例,能源消耗的 54.4% 來自石油製品,其中 8 成 6 都來自波斯灣國家。只要伊朗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就會阻擋該區域 90% 的石油出口,油價應聲上漲。

他認為,即使伊朗能推升油價,卻不至於造成災難,原因只有一個:現在已不是一旦禁運,就會牽制全球石油供給的 1970 年代。

Fisher 分析,伊朗海軍應該無力封鎖 32 公里寬的海峽。即使扣押得了一艘英國油輪,還因此上了頭條,卻不過是每天穿越海峽眾多船隻的其一,更別說美、英聯軍正確保其他船隻能安全通行。就算是兩伊戰爭發生過幾十次的油輪攻擊,也不過只影響了波斯灣約 2% 的運輸量。加上中東以外的石油產量也已增加,便足以抗衡這微不足道的影響。

即使油價真的上漲,只要能源效率大幅提升,威脅就能迎刃而解。若說現在歷史正在重演,也是依循 1980 年代的劇本。當時有歐洲北海增產來抗衡,現在則有美國頁岩油田。根據英國石油(BP)的年度資料顯示,去年美國石油每日增產 220 萬桶,增幅之大,在單一國家中前所未見。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更預測,2019 年產量將會再增 136 萬桶。

但這次油價飆升,不該演變成另一次全球的經濟浩劫。已開發國家能源使用的密集度大幅下滑,重工業逐漸萎縮,改由服務業欣欣向榮,辦公室和商店的能源使用量,遠不及過去工廠所需。

去年除了中、印、美之外,全球石油需求成長持平。以目前令人憂心的歐洲市場為例,雖然石油需求趨緩可能反映了製造業的疲弱,但蓬勃的服務業卻持續推動全球經濟前進,歐盟經濟在 2018 年仍有 2% 增長。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 2015 與 16 年,當時國際原油跌破每桶 30 美元,遠低於今天 65 美元上下。當所有人擔心需求疲軟會拖累經濟,歐盟 GDP 增長率卻硬是達到 2.3% 與 2.0%。儘管成長速度不快,卻絕不是 1970 年代的慘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