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島在 1800 年歸屬聯合王國。這一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若不計海外殖民地,本土領土面積達到高峰。
但二十多年後,愛爾蘭本土的激進羅馬天主教徒奧干納(Daniel O’Connell)進入倫敦下議院,推動愛爾蘭脫離聯合王國獨立。從此愛爾蘭分裂的呼聲訴求開始滋生。
愛爾蘭民族主義思想興起,雖然明白一時不能獨立,但許多人推動「愛爾蘭本地自治運動」,即史稱 Irish Home Rule Movement,要求整個愛爾蘭島自治。
愛爾蘭民族自治呼聲太大,倫敦下議院 1886 年曾投票表決,但因為英國自由黨分裂,愛爾蘭自治未能通過。
1893 年,首相格拉斯東(William Ewart Gladstone)再次讓議會表決愛爾蘭自治,這次下議院通過了,但上議院否決。
由此時起,愛爾蘭民情洶湧,覺得遭受欺凌。
1912 年,愛爾蘭裔在倫敦的議員第三次提交自治法案,但遭到愛爾蘭的統一黨(Ulster Unionist)強烈反對。
正如上文所述,因為這時愛爾蘭東北部的英國移民後裔,他們不是羅馬天主教徒,大力反對愛爾蘭分裂,堅持至少愛爾蘭東北這片新教徒佔大多數的領土,應為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此一異議,當然加強了愛爾蘭的撕裂。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認為機會來了。兩年後的復活節展開推翻英國中央統治的民族起義,但遭到英國軍隊強硬鎮壓。
此時,愛爾蘭民族激進分子新成立不久的新芬黨(Sinn Fien),在 1918 年的愛爾蘭國會選舉中,贏得了 105 席中的 73 席,從此聲威大震,並參加倫敦下議院的大選。新芬黨宣佈支持民間武裝抗爭的「愛爾蘭共和軍」,文武並舉,民間暴力抗爭與下議院代表相配合,推動愛爾蘭獨立之戰。英國政府並無因新芬黨此一分裂立場,不准新芬黨參選。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政府元氣大傷,不想在愛爾蘭展開另一場殘酷的內戰。因為 1919 年 1 月,宣佈將以革命手段取得獨立的武裝分子,單方面成立愛爾蘭共和國,宣稱對整個愛爾蘭島擁有民族主權。
所謂愛爾蘭共和國,卻因為東北部有數量相當的親英國的新教移民,只能在愛爾蘭國會選舉之中,全島 32 郡控制 21 郡,一個北愛爾蘭的輪廓就此形成。
1921 年,英國中央政府讓步,首相勞萊佐治與愛爾蘭共和國武裝分子代表哥連斯(Michael Collins)與格拉費斯(Arthur Griffith)簽署協議,讓愛爾蘭南部成立「愛爾蘭自由邦」,經由英王批准。愛爾蘭自由邦佔領農村大部分地區和都柏林,但東北部的一小塊地區仍然歸中央政府管轄。
此後多年,新芬黨繼續主張武裝抗爭,要收回整個愛爾蘭島。直到 1968 年愛爾蘭共和軍重新活躍,滲透北愛爾蘭,聯合北愛境內的羅馬天主教少數居民展開游擊戰爭。
雖然 1949 年南愛爾蘭終獲正式獨立,但北愛仍然歸屬聯合王國,一場殘酷的內戰,從此開始了。
而 1916 年的愛爾蘭獨立內戰,愛爾蘭民族主義分子慘敗,領袖多人,被判死刑。其中一位名叫連邁高(Michael Mallin),不但是民族獨立分子,還是左翼的社會主義者,也同被判死刑。
處決的前夜,其妻攜帶 4 名子女在監獄最後道別。其中的最幼子,年僅兩歲餘。明天赴死的父親,囑咐妻子,好好養育子女,讓他們成為天主教徒,離開愛爾蘭。其中最小的那個幼兒,連邁高撫摸著妻子抱著的幼兒的頭髮,留下遺言:希望他長大後到遠東傳教。
這個幼兒長大後,成為耶穌會傳教士,四十年後,去了中國傳教。但很快共產黨的軍隊席捲大陸,他一個人來到香港,托庇於英國殖民地,他去了一家叫做華仁書院的中學教書,一直到 104 歲高齡逝世。香港的殖民地政府知道他的出身背景反英,但由於也對中共打擊天主教徒,體會甚深,相信他同時也反共。雙方有微妙的合作,華仁書院是殖民地政府非常重視的精英學府,殖民地的教育署讓他填寫物理學的英文教科書。
他名叫 Father Joseph Mallin,中國名字叫做連民安。
連民安任教華仁書院,六十年來作育英才無數。1997 年,他對其中一位學生、香港名律師兼前私隱專員吳斌說:對於英國撤離香港,他感到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