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近選舉,候選人除了加緊宣傳政綱,往往會出席論壇、接受訪問,以增加曝光率。不過,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一段受訪影片在國內引起討論,爭議點和她的言論無關,而是主持人的身份 —— 同屬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議會黨團領袖布林克豪斯(Ralph Brinkhaus)。自己人訪問自己人,令「德國之聲」不禁質問:「誰還需要記者?」
訪問伊始,布林克豪斯以「Dear Angela」向默克爾(Angela Merkel)問好,並表示「很高興能主持訪問」,營造出輕鬆的對談氣氛。接下來,默克爾便分享有關 1989 年柏林圍牆倒下的回憶。訪問內容無甚不妥,但重量級政要訪問國家級官員實屬罕見,更何況兩人同屬基民盟。
德國記者協會(DJV)主席 Frank Überall 認為,這是刻意為之,目的是表現訊息的可靠性,並指政黨自我報道在德國已漸成趨勢,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做法。「(他們的想法是)假如自己能報道,為何還要讓諸多批判的記者來採訪呢?」
今年 3 月,基民盟黨魁克蘭普 – 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邀請外國傳媒到其政黨總部參觀,但不准攝錄,並要求傳媒準確報道實況,不可添枝加葉。參觀結束後不久,基民盟發言人 Christiane Schwarte 在 Twitter 上發放數張活動照片,相信全由其僱用的攝影記者拍攝。
此外,某次基民盟舉辦有關移民政策的討論會,禁止所有記者進入會場,只能收看會方提供的直播影像。克蘭普 – 卡倫鮑爾表示,基民盟擁有該次會議的所有影像權,更指這大大推動了現代政治通訊的發展。
有專家認為,這是訊息操控(message control),政黨經營的「新聞編輯室(newsroom)」逐漸浮出水面。事實上,這種情況早在 2 年前便開始出現,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AfD)自 2017 年進入聯邦議院後,便成立類似的新聞工作室,皆因他們不信任傳統新聞媒介,而且自家經營新聞平台,透過網絡宣傳政綱和政治訊息,比印刷海報更節省成本。
然而,Überall 認為做法不當:「『新聞編輯室』的名字有誤導成分。政黨缺乏傳媒觸覺、報道有失平衡,所謂的新聞只是對他們有利的資訊。新聞的核心價值應包括一針見血的批判性質問,但他們通通沒有。簡單來說,這只是公關。」
想透過法律途徑推翻這種風氣,恐怕是「刀仔鋸大樹」,因為德國政黨享有高度自由。即使有規例說明,政黨只能將資金用作改進議會工作而非黨派工作,但兩者當中仍存在灰色地帶。有見及此,德國記者協會致力舉行公眾辯論,希望透過輿論壓力令各政黨知難而退、彰顯民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