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興土木乏保育的施政方針

A+A-
香港人高度關注氣候危機,可是政府往往缺乏整體的政策及行動去帶社會從節能、減排方面做得更多。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連佩怡

今年的施政報告聚焦於土地及房屋政策,但環保政策卻著墨太少,最受觸目的,是撥款資助業主、車主及廠家購買或轉用環保設備,而市民最關注的廢物管理及氣候危機,只是輕描淡寫。施政報告採取的「興土木、乏保育」方向,真的能為香港帶來「雨過天青」的景象嗎?

施政報告中的環保政策

政府曾經對香港屬於郊野公園範圍內的土地虎視眈眈,想用作興建房屋。

由環境局負責的環保政策有五大範疇,包括廢物管理、氣候危機及能源、改善空氣、改善水質,以及保育大自然,其中廢物管理及氣候危機及能源佔最多篇幅,它們均散落於「宜居城市」這一章之中。不過,特首宣讀施政報告的重點,卻落在籌備 20 億元資助現有私人住宅樓宇,在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以及投放 3 億元資助廠商進行清潔生產,並不是民間環保團體爭取的重點,也不是香港市民最關注的環保議題。

特首眼中的環保政策

政府未有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計劃,例如保育郊野與興建房屋,曾被政府放於對立面。

特首眼中的重點環保政策,與環境局的工作重點存在偏差,是不是反映政府輕視環保,甚至只當是手段,而不是目標?

環保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政府的環保政策亦應與各項政策配合,不過施政報告中,兩者關聯甚少,例如城市規劃怎樣與保育並存。政府發展棕地,已可滿足公營房屋需求,執意推行「明日大嶼」,破壞海洋生態,是否只顧發展,漠視環境?經濟發展有沒有過分使用天然資源,造成浪費,甚至污染?另外,在生產製造的經濟活動之中,雖政府多次提及「污染者自付」的原則,但我們環顧本地多個生產者責任制,往往缺少了真正污染者(生產商)付費的部分,大部分費用只轉嫁於消費者。

個人護理產品含微膠珠,很多國家已立法禁止有關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但香港政府目前只打算採取業界自願淘汰的方式去管制含微膠珠的產品。

「走塑」的風氣在香港逐漸盛行,不少消費者亦要求企業,包括快餐企業、超級市場逐步淘汰即棄塑膠,不過施政報告提及的政策,大多老調重彈,部分政策已經做過先導計劃,或是一直進行諮詢,無甚新意。

例如關於管制含微膠珠的個人護理及化妝產品,政府在過去三個月,一直放風會諮詢持份者,才會決定管制相關產品的方法。可是,直至施政報告出爐,才知道政府已在 9 月尾和業界進行諮詢,卻並無了解民間團體及市民的意願,只推行自願淘汰計劃,對立法一事一拖再拖。

堅持下去,香港人有希望

2018年,「綠色和平」發現本地 60% 的烏頭魚肚內也含微塑膠。

施政報告的焦點與主流民意的落差甚大,成為回歸以來得分最低的一份施政報告,也不無道理。但即使內容難以令人滿意,我們也必需堅持一下,做正確的事,才有望帶來改變。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