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連佩怡
今年的施政報告聚焦於土地及房屋政策,但環保政策卻著墨太少,最受觸目的,是撥款資助業主、車主及廠家購買或轉用環保設備,而市民最關注的廢物管理及氣候危機,只是輕描淡寫。施政報告採取的「興土木、乏保育」方向,真的能為香港帶來「雨過天青」的景象嗎?
施政報告中的環保政策

由環境局負責的環保政策有五大範疇,包括廢物管理、氣候危機及能源、改善空氣、改善水質,以及保育大自然,其中廢物管理及氣候危機及能源佔最多篇幅,它們均散落於「宜居城市」這一章之中。不過,特首宣讀施政報告的重點,卻落在籌備 20 億元資助現有私人住宅樓宇,在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以及投放 3 億元資助廠商進行清潔生產,並不是民間環保團體爭取的重點,也不是香港市民最關注的環保議題。
特首眼中的環保政策

特首眼中的重點環保政策,與環境局的工作重點存在偏差,是不是反映政府輕視環保,甚至只當是手段,而不是目標?
環保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政府的環保政策亦應與各項政策配合,不過施政報告中,兩者關聯甚少,例如城市規劃怎樣與保育並存。政府發展棕地,已可滿足公營房屋需求,執意推行「明日大嶼」,破壞海洋生態,是否只顧發展,漠視環境?經濟發展有沒有過分使用天然資源,造成浪費,甚至污染?另外,在生產製造的經濟活動之中,雖政府多次提及「污染者自付」的原則,但我們環顧本地多個生產者責任制,往往缺少了真正污染者(生產商)付費的部分,大部分費用只轉嫁於消費者。

「走塑」的風氣在香港逐漸盛行,不少消費者亦要求企業,包括快餐企業、超級市場逐步淘汰即棄塑膠,不過施政報告提及的政策,大多老調重彈,部分政策已經做過先導計劃,或是一直進行諮詢,無甚新意。
例如關於管制含微膠珠的個人護理及化妝產品,政府在過去三個月,一直放風會諮詢持份者,才會決定管制相關產品的方法。可是,直至施政報告出爐,才知道政府已在 9 月尾和業界進行諮詢,卻並無了解民間團體及市民的意願,只推行自願淘汰計劃,對立法一事一拖再拖。
堅持下去,香港人有希望

施政報告的焦點與主流民意的落差甚大,成為回歸以來得分最低的一份施政報告,也不無道理。但即使內容難以令人滿意,我們也必需堅持一下,做正確的事,才有望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