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夢的軟肋:印度人富裕了還想要甚麼?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早前印度總理莫迪到訪美國,參觀德州侯斯頓球場,受到在場數萬印裔移民鼓掌致敬,他即席用印度多種語言向觀眾問候,將現場氣氛帶到高潮。

莫迪以其個人形象,不但為國際呈現出一個正在穩步上升的印度,在國內也如是。今年 月印度大選,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大勝,民意表示:和前任的國民大會黨相比,人民黨更有錢、更有活力、目標更清晰。歸根究底,這都要歸功於莫迪個人成功向外界傳達的信息。

但專家對此並不看好。雜誌「經濟學人」近期專題報道,對印度近十年來的發展成果提出質疑:經過多年搖擺不定的聯合政府的執政,印度又回到了 1950 至 1960 年代寡頭政治的時代,國會大黨的權力不受制衡。目前人民黨在國會的勢力,足以通過任何莫迪想要的法案,而莫迪能帶領印度走出困境嗎?

2014 年莫迪上台時,被視為一個實幹親商的務實主義者,外界對他能夠興利除弊,整頓政府的貪污腐敗寄予厚望。但是 5 年來完全看不到顯著改善,除了在 2017 年推出新的商品和服務稅以及大規模修建廁所之外,乏善可陳。他的政策大多是修修補補,應付選民的抱怨,不斷委任自己人進入官僚體系。令人憂慮的是,他不斷加強個人控制,打擊政敵,追求以印度教為多數的民族主義 —— 例如對在克什米爾的穆斯林實施宵禁。

和意識形態相比,經濟危機才是更主要的政治議題。

印度目前經濟放緩的速度令人警惕。2019 年上半年,銀行發給企業的貸款急遽縮減 88%GDP 增長從 2018 年的 8% 跌至今年的 5%。雖然以一個龐大經濟體而言,5% 的數字依然很可觀,但是基於人口因素,印度必須保持 7.5% 的增長,才能控制住失業率。孟買滙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Pranjul Bhandari 表示,凡是低於 6% 的經濟增長,在印度已經形同衰退。

其他令人警惕的跡象還包括:汽車銷售大幅下降,銀行、地產、電力公司被拖欠貸款,消費、家庭存款和工業投資長期萎縮,面臨全球局勢愈來愈強的逆轉,這些都有機會醞釀重大風暴。

但是,印度面臨的經濟挑戰並非完全由外界因素導致,而是源於印度的國情。在同一片土地上有接近 800 種口語,22 種地區語言,多達 3,000 個種姓制度,每個種姓都有各自源起。雖然在今天種姓界限有所模糊,不像過去那樣森嚴,但依然只有 20 分之 1 的婚姻得以跨種姓締結。

國家實力愈發強盛的背後,克什米爾事件為國民帶來不安。 圖片來源:路透社

即使印度的穆斯林、基督徒、錫克教徒、佛教徒,以及耆那教徒都聲稱廢除種姓制度,事實上種姓隔離根深蒂固,和佔 80% 大多數的印度教無異。社會制度的種姓隔離同樣導致經濟隔離。印度西海岸果阿(Goa)的居民,收入比東北部比哈爾邦(Bihar) 12 倍;在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和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居民的生育率、教育程度和壽命,等同泰國和土耳其,但在北部的恆河平原,這類數據只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一樣。商業中心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斯特拉邦(Maharashtra),銀行的存款和貸款比率高達 100%,和西方先進工業國一樣,但是在人口最多的北方邦,存貸款比率只有 40%,證明融資非常困難。

繁華城市和窮困的內陸差距懸殊,只有極少數全球化大城市擁有獲得資本、知識的途徑,以及政治影響力。政府官僚制度若有一點風吹草動,則數以百萬計小公司將面臨倒閉。2018 年印度所謂「正式」經濟的 GDP 增長 8%,數字或許是真的,但 「非正式」經濟(亦即不受法律保護以及政府監管的經濟活動)的數字難以統計,這些經濟佔印度就業的 75%,可能只有 2% 的增長,甚至可能是負數。

雖然印度人口的增長速度有所緩和,但依然有望在 2027 年超過中國。目前印度的勞工人口過盛,鄉村則由於勞動力離開而變得荒蕪。年輕人找工作變得困難,尤其是找不到和自己學歷對稱的工作,甚至傭工職位,也有許多高學歷人才排隊應聘。

與此同時,網絡資訊發達,打破了舊有思維,促使勞動人口對工作有更高期盼。到明年,印度上網人口將達到 7 億,十年來翻了 14 倍。過去 5 年間,印度的智能手機數據用量增加 56 倍。網絡和智能手機帶來資訊的突破,蓋過傳統的報紙、廣播和電影。對於印度人來說,其他國家數十年時間才得到的資訊科技革命,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生,也令他們更加渴求知識,了解外界,嚮往個人成就和自由。

這般心理狀態,可以解釋為何印度人的生活水準得以提高之後,他們的幸福感並沒有相應提升。

2018 年,Gallup 全球幸福報告指出,只有 3% 的印度人感到生活愈來愈好(對比中國的數字是 21%)。印度人幸福指數下滑的速度,甚至比埃及、希臘和也門更快,而這三個國家分別經歷政治革命、政府破產和內戰。同樣令人意外的是,印度社會如此注重種姓、語言和信條等身份認同,社會援助卻極為缺乏,許多印度人都說,他們在人生低谷時完全無人依靠。

雖然「莫迪效應」雷聲頗大,但是和十年前經濟起飛令人鼓舞的氣氛相比,今天的印度社會瀰漫著焦慮和不安。對於一個「強國」而言,經濟繁榮並不是一切,如果不改革政治,政府本身的能力不逮,必將處處受到制肘,如果政客下不了決心履行憲法的原則,則無法避免威權主義再度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