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 PayPal、萬事達卡(Mastercard)、Visa、eBay 等公司接連宣佈退出臉書的加密貨幣 Libra 計劃,但最早也最熱衷投入虛擬貨幣研究的日本並未受到影響。而且發行的單位早已超脫銀行,以地域、愛好、關注為主軸成立的同好團體,正興起自行發行貨幣並流通使用。
日本高山市的飛驒信用合作社,利用智能手機及 QR Code,自 2017 年開始採用區域貨幣「猿寶寶貨幣」(さるぼぼコイン);另外還包含由非牟利組織所發行,酬謝森林疏伐工作的區域貨幣「Enepo」(エネポ)。更有趣的是 2018 年啟用的「御宅族貨幣」(オタクコイン),就是以動畫迷為對象的社群貨幣,以振興御宅族文化為目的。
數碼貨幣依照資金決算法主要可分成四種,除了「電子貨幣」可以事先儲值立即扣除現金(包括預付卡、禮券)、「手機支付」利用銀行以外的業者提供支付及匯款服務外、還包括「區域貨幣」或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其中,2001 年由鐵路公司 JR 東日本發行的「西瓜卡」(Suica),現已成為日本人日常切身的所需物品。過去十年來,以電子貨幣支付的金額增長約 6 倍,2017 年已超過 5 兆日元。
不僅是電子貨幣,以 QR Code 及條碼使用手機支付的機會也增加了。Line Pay、PayPal、Merpay(メルペイ)等,新的手機支付服務陸續登場,爭奪霸主寶座。以積分或電子貨幣等形式來回饋顧客,補貼的比率相當於支付額的兩成,用戶搶奪戰就此開打。
提升便利性也成為普及化的助力,匯款手續費比銀行等金融機構更低,相當具有吸引力。小額匯款、個人之間的匯款等,過去被隱藏而看不見的匯款需求,如今一一凸顯。
然而,錢之所以能被當成錢來使用,是基於一般大眾對於發鈔機構的信心。只要新興貨幣建立起的貨幣圈,信賴程度能夠與法定貨幣並駕齊驅,的確可能建立起擺脫擔保的貨幣系統。
現在,包括區域貨幣在內,大部分日本國內通行的數碼貨幣,都是以法定貨幣日元來擔保價值。這是因為法律賦予義務,發行團體必須按照發行量,提出提存金等資產以作擔保。由此累積的資產,就成為數碼貨幣的「信用」。
根據日本央行調查,全球已有約 7 成的中央銀行在進行「中央銀行數碼貨幣」(CBDC)的相關研究,甚至也出現已發行的國家。2017 年 11 月南美烏拉圭的中央銀行發行世界第一個央行電子比索(e-Peso),已開發國家當中,則有瑞典計畫於 2021 年正式採用電子克朗(e-Krona)。
CBDC 的發行形態,主要由個人或企業直接在中央銀行開設帳號,通過帳號之間的轉帳來進行各種支付,從實際來看,將會取代民間銀行的功能。
從防止洗黑錢、削減鈔票製作成本,提升金融政策有效性的觀點來看,的確應由中央銀行自行發行數碼貨幣。只是如此一來,不只民間銀行主要的金融中介功能降低,所有交易紀錄,也將為國家機關的中央銀行所集中掌握。除了可能引發銀行無用論,甚至會加強國家對個人的監控行為,實行上的障礙與疑慮,讓慎重的反對派勢力根深柢固。
由於數碼技術的進步,人與商務活動之間的連結,可以輕易超越物理上的空間限制,而擴展到數碼空間。在數碼空間裡,國界的概念已不再存在,國家也未必繼續獨佔貨幣發行權。關於貨幣,不只國家與民間相互爭奪角力,對於國家的存在,也將激發新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