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動物有親密行為,不等於同性戀?

A+A-
浸泡溫泉中的日本獼猴。

雄性蟋蟀互相唱歌跳舞求偶、雌性日本獼猴成雙成對結為短期性伴侶、公饅頭蟹時有沉溺於馬拉松式性愛…… 人類一直以為,同性動物發生親密行為的話,牠們必然是同性戀,但美國有不少生物學家認為,這樣的想法或許只是人類的偏見,部分動物在同性之間尋歡的理由錯綜複雜。

據「紐約時報」報道,一眾生物學家近日在科學期刊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發表聯合報告,提出觀點「同性親密是物種起源至今一直存在的習慣,非進化所得」,意圖推翻「有親密行為的同性動物就是同性戀」的假定。研究者之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行為生態學家 Ambika Kamath 說:「人們總以為兩者的關係是必然的,但我們有保留。」

主要研究者、耶魯大學林學院博士候選人 Julia Monk 認為,同性動物親密接觸是部分物種自古遺留下來的文化常態,尤其是雌雄同體或外貌極為一致的動物,例如蝸牛和海膽。牠們不理會性別,一旦偶遇便交配。另一名研究者 Max Lambert 則表示,有些動物依然維持著相關習性,是為了促進族群和諧共處。更有人指出,「練習交配」也是目的之一,甚至不排除個別動物誤判對方性別。

正常來說,不能繁衍後代的交配是浪費之舉,但有趣的是,動物不會常常考慮辦事的成本和效益。若真要計較,牠們會將「代價」擺在最前,導致牠們拒絕和異性交配,因為部分物種在成事之後會被對方吃掉,或變得脆弱,面對天敵時難逃厄運。因此學者估計,同性彼此親近是為了保命。

文化能影響人們觀察生物的角度。

「人類的性文化,令我們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某些行為怪異的動物是同性戀,但這可能是個偌大的誤會,我們也因此錯過了許多觀察動物性行為的機會。」Lambert 說。一眾學者認為,暫時放下「同性戀論」,以其他合理假設切入的話,相信能協助人類發掘更多大自然的奧秘。

「科學家的精神在於求真,但所謂的客觀真相,也有可能是假的,全因文化限制了想像。」Monk 說。她希望是次報告能引起其他科學家的興趣,深入探究動物的同性親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