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把光明留給白日,請還我黑夜的黑

A+A-
位於阿姆斯特丹河畔的裝置藝術。

燈光向來是人類物質文明的重要象徵,但荷蘭人近年卻發起全國運動,要求返璞歸真,寧可黑夜回歸漆黑。每年 10 月其中一夜,荷蘭都會舉辦「黑夜之夜」(Nacht van de Nacht)活動,政府部門與企業熄燈一晚,使城市免除光害,讓市民與大自然重新連繫,甚至可在市中心以肉眼觀賞璀璨的銀河。

網媒 CityLab 報道,今年「黑夜之夜」活動於 10 月 26 日舉行,全國有多個市政府和企業入夜後關燈響應,約 45,000 人走到市中心和森林,參與近 550 場相關活動,譬如有森林漫步、觀星、燭光晚餐等。有別於每年 3 月舉行的「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環保運動,「黑夜之夜」期望徹底改變城市照明習慣,讓星空再次回歸城市上空。

活動的全國統籌 Mattheus Bleijenberg 表示:「每當有一家公司響應熄燈,他們便會開始思考,有些照明是否必要,我們對此感到相當高興。我們總是呼籲公司更常關燈 —— 每個月、每星期、甚至每晚。」除此以外,主辦機構全年舉辦多場工作坊,亦積極遊說政府與企業節約燈光。

有部分企業確實改變了經營手法。荷蘭主要廣告牌公司 Interbest 調查便發現,夜間只有 2% 目標群體留意高速公路的廣告牌,因此以成本效益起見,如今每逢凌晨 1 時至 5 時都會關上廣告牌燈光。

荷蘭基建與水利部亦有節約措施,每小時不足 50 輛汽車行駛的高速公路都會熄燈;多個市政府改用智能照明系統,減少不必要的燈光。從 2018 年的衛星圖像顯示,多個荷蘭省份的光害相較 6 年前降低,包括弗萊福蘭省(Flevoland)及海爾德蘭省(Gelderland)。

在南部城市米德爾堡(Middelburg),在市政府關掉街燈、店舖熄掉廣告燈箱、餐廳改用蠟燭以後,市民往年甚至能用肉眼觀賞到銀河,只可惜今年的「黑夜之夜」烏雲蓋頂,未能一睹燦爛星光。

以宇宙視角重建管理地球意識

現今全球絕大部分人口都活於光害之中,在 2012 至 16 年間,全球人造光照亮的範圍增加 2.2%,近 80% 美國人和 60% 歐洲人無法看見銀河。在高密度人口、密集公路網限制下,入黑後的荷蘭成為歐洲最耀眼地區,荷蘭人只能夠窺見 10% 的星。

如今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黑夜對動植物的重要性,包括對人類自身。樹木、植物和昆蟲的成長和自我修復週期,同樣需要黑夜的滋養。這或者說明了,為何都市中的樹木壽命普遍較短,數以千計雀鳥在人造強光下死亡,昆蟲繁殖數量同樣受街燈影響。

但對於「黑夜之夜」的支持者而言,熄燈不僅是修復黑夜的生態系統,還能夠再次提醒我們,人其實一直活在這脆弱的藍色星球當中。荷蘭設計工作室 Monnik 創辦人 Edwin Gardner 指出:「在都市化下,我們被人造物所包圍,城市活像人造的內部空間,光污染形成一道天幕,切斷我們與戶外環境的最終連繫。」

擔任「黑夜之夜」大使的荷蘭最知名太空人 Andre Kuipers 相信,只有宇宙視角能夠重建我們管理地球的意識。即使我們未能從太空回望地球,但能夠仰望浩瀚星空,相信亦足以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野,反思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