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全球,去過不少博物館,通常他們的餐廳也很不錯,唯獨香港的總是不達標。
歐美的博物館,要不在偏遠地區,需要餐廳、咖啡店來餵飽參觀的人;要不本身就是一個目的地,希望人可以多留一會。美食就是最能夠抓住大家時間的事情,看展品、在餐廳吃午餐,悠閒愜意,然後在戶外繼續欣賞博物館的建築,這是一個體驗。香港呢,有小食亭,魚蛋燒賣熱奶茶,當然有地道特色,但是要坐著吃的,只有大集團餐廳,我想他們應該很會投標吧。
記得去過非常出色的博物館餐廳,包括: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烈酒博物館(Spritmuseum),展品非常有互動性而有趣(有酒飲!),因為在動物園島(Djurgården),所以坐船過去的旅程,也是一種體驗。我應該在 2014 年時到訪,當時大廚 Peter Nilsson 剛剛上任,北歐飲食風潮也才剛剛興起,他離開工作了 15 年的巴黎,回到斯德哥爾摩的博物館餐廳,可說是大膽的舉動。當時 NOMA 的漣漪還未到瑞典,但他已很破格,利用不少在地食材及烈酒,烹調出一頓叫我印象難忘的當代北歐盛宴。現在,餐廳經常和瑞典美食街被評為十大最佳餐廳之一,國際的老饗都會特地前往,這種餐廳,在香港有乎?
另外幾間難忘的,分別是在 Brisbane GOMA 藝術館的餐廳、法國巴黎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的 Le Frank、倫敦 V&A 的咖啡室充滿古典氣派,真是喝一杯茶也經典。在這些餐廳,日間可能多是遊客,但是晚上充滿本地人。是的,本地人也會去博物館,不只看展覽,而是吃飯。在香港,博物館文化始終不算盛行,試試問問身邊的朋友,對上一次去博物館,是不是三年班去太空館?所以你說要叫朋友去博物館吃飯,在香港是多麼不流行的事。
上個星期,我終於夠膽講,香港有間像樣的博物館餐廳了!就在最新的香港藝術館內,名叫 Hue Dining。
餐廳由餐飲集團 Woolly Pig 開設,說是集團,其實也只是老闆 Chris Woodyard 和 Bronwyn Cheung 兩人的小天地,從他們在香港第一間餐廳 Madam Sixty ate 已經認識他們,都是默默耕耘的人。Chris 取笑自己說:「別人聽到我跟美心等大集團競爭都笑了。我怎麼可能會爭贏呢!」,結果,他真的以百科全書般厚的投標書,贏得這個位置,自己都出乎意料。「大集團可能會在旗下的品牌中,選擇一個來投標,而我們呢,係 design for museum。」
Hue Dining 幾乎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海景,餐廳沒有因為空間窄長而擺放更多餐枱,遮了最好的景觀。設計以森林綠和樺木蜂蜜色為主,摩登又有大自然氣息,牆上的水彩作品,其實是芬蘭的壁紙工作室 Feathr.com 和藝術家合作的出品,呼應海洋和維港,更加呼應藝術館冷峭的建築。到訪當日,陽光明媚,藍天白雲,海水一閃一亮,反映在餐桌上;紅色復古帆船不時經過,這種風景,美極了。香港,真的是美極了。謝謝設計,把大自然留在室內,也將香港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
食物嗎?他們兩夫婦一向有水準,加上初來報到的澳籍行政總廚 Anthony Hammel,午餐沒有令人失望。我最喜歡鴨胸,熟成數天,肉味更濃;凱撒沙律出奇地有驚喜,應該是加了咖哩香料的緣故;甜品的 Basque 芝士蛋糕和甘筍蛋糕,鬆軟可口,有機會我自己會再來吃一個。是的,一個人吃一個。
他們還包辦了樓下的海鮮主題小食檔兼酒吧 Ink,賣自製雪糕、手工啤酒、Poke bowl 等等,坐著吃著看海,像在澳洲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