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之間應該如何翻譯?

A+A-
在「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裡,女主角夏綠蒂(施嘉莉祖安遜飾演)原陪同丈夫到日本工作,但丈夫忙於工作,加上人生地不熟,令她倍感落寞;圖為劇照。

網絡拉近城市與城市的距離,還成為語言之間的橋樑。然而少數語言因地方上的發展及相對少人使用,仍無法跟上世界的腳步。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有文章探討,在缺乏科學、數學、地理學等用詞時,人們如何跨過語言之間的翻譯障礙。

將學術詞彙帶入語言

早前,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科學家發現新品種的恐龍化石。科學傳播工作者(Science Communicator)Sibusiso Biyela 接獲工作,要用祖魯文(Zulu)撰寫有關報道,但隨即發現祖魯語裡,沒有關於恐龍、化石、進化等科學詞彙。於是他開展計劃,與南非學校合作,將英文科學用詞翻譯成祖魯文。

Biyela 運用的是新詞(neologism)概念,與直接翻譯不同,他需對照當地文化,編寫更具詩意的詞彙,讓當地人更容易明白其意思。好比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一詞,Biyela 創造的祖魯文為 amasosha omzimba,意即身體的戰士(bodily soldier)。

雷射干涉引力波漢福德天文台(LIGO Handford Observatory)操作員 Corey Gray 與母親 Sharon Yellowfly,將天體物理學翻譯成北美本土語言 Siksiká。他們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譯為  bisaatsinsiimaan,意思為美麗的栽種(beautiful plantings)。Yellowfly 解釋:「後人收割他所種植的思想,並散播於不同層面的知識上。」

另外,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生命科學系學生 Liam Mcmulkin 將英文轉換成手語。他是一名聾啞人士,由於手語缺乏各種科學概念的符號,學習上處處碰壁。於是他發明數百個相關符號,如 DNA (deoxyribonucleotide),並成功收錄於英國手語(BSL)字典內。

語言是文化的縮影

由於科學研究多由英文主導,故發明了大量詞彙,亦是現今主要的科學語言。但英文也不是全能,約克大學心理語言學家 Asifa Majid 研究發現,多數歐洲語言對氣味的描述非常有限,相比泰文就有更多用於形容味道的詞彙。例如 sàap 描述曱甴的味道、hɔ̌ɔm grùn 為熱食如麵包新鮮出爐的味道。

國際組織「無國界譯者」(Translators without Borders)社會語言學家 A K Rahim 指出:「我們必須將語言想像成文化,視它為歷史的軌跡或科學的進程,因為有些文化未經歷過工業革命。」他舉例:「口語如羅興亞語,缺少段落、句子、文章等概念。他們的數學術語來自緬甸語,就連『字』(word)一詞,也是從阿拉伯語借來的。」

多倫多大學語言學家 Suzi Oliveira de Lima 亦強調:「若你找不到準確翻譯,有可能是因為該語言使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她舉例:「巴西原住民 Yudjá 文化沒有『小時』的時間單位,並非因為他們缺乏時間觀念,而是因為他們根據太陽升起的頻率和位置來追踪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