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像林鄭或律師,是讀得成書的優等生,自然算是聰明人,但是玩起桌遊來,卻不見得會玩得好。某些類型的遊戲還可以,但有一些卻非常不擅長,原因不明。讀書的聰明有時就是用不了在遊戲上。
那是因為讀書的時候,往往只會面對一些標準的問題,有標準的答案。讀書好其實代表你實現「標準」的能力好。讀書本身是靜態的行為,課業知識不太會變,甚至是幾十或幾百年都不會變的基礎,也就是說讀書應用「處理靜態東西」的能力,比較像解謎、砌圖、雕刻、繪畫,這當然也是一種智力。
而遊戲呢?很多人以為桌遊在桌上玩,應該會被歸類為靜態。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桌遊多為博弈類,建基於應對其他玩者的主動行為。你的行為會引導對方的行為變化,很多人都忽略了這一點。
功課和考試題目是靜態的,它們都不會因為你的答案而變成了另外的問題;玩遊戲的時候,對手卻會因為你的決定而改變他的玩法。
所以精於讀書行政,卻不玩遊戲、不常博弈的人,做事的時候就很容易會忽略這一點。他們不了解事情是「動態」而非「靜態」的,往往會以現況去假定未來、作出計劃然後實行。舉個例子說,有種廣告喜歡寫上「你要一千萬元退休」之類的說話,先不論計出的數字是否準確,但他基本上假設社會會一直按現狀運行,沒考慮到幣值的變化,或者政治變化。
對於不熟悉遊戲的人,我做個現實的比喻,像是在計劃下次選舉的時候,只看到上屆的票數,便計算自己需要增加多少票才能搶到議席,將對手想成木頭公仔,原地不動地等你慢慢追上去。而事實上,當對方知道你在積極種票時,也會作出針對性的部署,發動種票機器防禦。
特別當你要在 5 席中拿 4 席才能執政時,對方只要集中力量在 2 席種票,就可以成功抵禦。而你則要將分散種 4 席的資源,去對抗集中種 2 席的。只要對方知道你的戰略或勝利條件,除非對方是木頭,或者真的蠢過隻豬,否則他們不會跟你的計劃去行事,也不會保持原狀。可是純粹用功的讀書人,就算多聰明,也只會堅持用靜態的計劃思維,去看一個動態的博弈,所以往往會失算,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失敗在哪裡。
而他們去到失敗時,也只會歸究於資源不足,認為只要給他們更多人力物力就會贏。而沒有想到,在博弈中你必須重視資源使用效率的高低,在圍棋裡如何用一步去抵消對方兩步?象棋裡如何用一隻兵去牽制一隻馬?如何用一隻步兵抵消對方兩隻步兵?你以一元消耗對方三元,或者不能作出致命一擊,但你可以幾乎無成本地消耗對方的資源;又或者棄守一個地方,雖然損失慘重,但能讓對方的棋走進一個難堪的位置出不來。
如果你不顧慮到對方的行動和資源投入,那自然經常受制於人,用大量的資源做低效的事情,最終導致資源枯竭而戰敗。不斷用大量的資源做值博率低的事情,從數學上看會損耗殆盡,這並不是硬來或者「盡做」就可以解釋的。
那不是因為沒有資源,而是將資源用在錯誤的地方,一些你以為非做不可,但其實沒那麼必要的錯誤地方。因為讀書人也是死板的,樣樣皆不能棄;桌遊玩者卻永遠知道桌上一定有棄子,捨棄一些地方才能夠集中資源去做更有用的事。就算你沒有心去棄,但將資源分散在不同的項目時,通常已不知不覺地因為資源太少而捨棄了某些項目,只是你不察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