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喜兒:追逐美國夢 —— 不痛不癢的文化衝突

A+A-
Apple TV+ 劇集 Little America 由 8 個獨立故事組成,其中一個單元 The Son 講述敍利亞同性戀男子逃到約旦申請難民資格前往美國;圖為劇照。

去年 11 月加入電視串流平台的 Apple TV+ ,開台的幾齣劇集外界反應一般,不過上月推出的 Little America 總算打出名堂,省靚招牌。

Little America 由 8 集半小時的獨立故事組成,全部改編自 Epic Magazine 的真人真事,主角是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創作班底有身兼製作人和演員、巴基斯坦裔的 Kumail Nanjiani,也是 Silicon Valley 中的 Dinesh;還有寫過 The Office 的 Lee Eisenberg、製作過 Master of None 的華裔編劇製作人 Alan Yang 等等。幕前都是名不經傳的演員,不過都來自不同國籍,只因每集都是一個異鄉人的美國經驗:The Manager 中 12 歲的印度小孩,因為父母被遣返,於是獨自一人打理父母留下的家庭式賓館,直至長大後才重聚;The Baker 一集,來自烏干達的 Beatrice 是村內第一個到美國讀大學的女子,經歷失婚失業後,在紐約變成曲奇皇后;The Rock 關於一個伊朗家庭,父親 Faraz 渴望買間大屋,留住已唸大學的兒子;The Grand Prize Expo Winners 寫的是中國媽媽獨自撫養兩名子女,心願就是在大抽獎中得到郵輪假期,與子女同度時光;The Son 則描寫敍利亞的同性戀男子,因為被家人發現其性傾向,因而逃到約旦申請成為難民,並等待到美國。

劇集聚焦於內部的文化衝擊,也關於兩代人的不協調,例如單元 The Grand Prize Expo Winners 中,中國媽媽渴望將兩名子女永遠留在身邊;圖為劇照。

8 個不同國家、8 個美國小故事,Little America 嘗試以輕鬆手法處理,有苦盡甘來,也有笑中有淚,調子都是平平實實。8 個故事聚焦在個人成長故事和家庭關係,不同文化的衝擊似乎是來自內部而不是外在的社會,幾個故事也是關於兩代人的不協調:伊朗父親不希望兒子自立;中國媽媽渴望子女永遠在身邊;烏干達的媽媽不想女兒大學畢業卻去賣曲奇。其實就是東西文化,個人主義與家庭觀念的衝擊。每個故事也很生活化,卻略欠不痛不癢,不打算控訴,只求政治正確。移民問題本是燙手山芋,但 Little America 卻安全得很,最政治性的是 The Son,只因來自敍利亞的演員不能入境美國,唯有改到蒙特利爾拍攝,而這一集也在 11 個國家被禁。都說你不碰政治,政治也會找上你。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電視串流平台,推出一齣沒明星兼大量非英語的劇集也算是難得。當然姍姍來遲的 Apple 還需要更多的節目豐富其平台。而 Apple 似乎對此很滿意,並已確定推出第二季。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