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全球大流行」:疫症爆發的四種級別

A+A-
因應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不少大廈管理公司都自發加強訪客管理和進行消毒。 圖片來源:ROSLAN RAHMAN/AFP via Getty Images

武漢肺炎爆發至今尚未有平息跡象,而且更傳到世界各地,當中南韓、伊朗和意大利的情況最令人擔心。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在 2 月24 日聲稱,目前還未進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階段,但各國應為可能出現的大流行作準備。權威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去年就刊登文章,解釋疫症爆發的四種級別。

在英語世界中,有四個時常令人混淆的醫學用語:「Endemic」、「Outbreak」、「Epidemic」和「Pandemic」,它們都在形容傳染性疾病爆發的情況,不過卻是按照確診數字和受波及地區的數目,劃分出疫症爆發的級別。

首先是「Endemic」,有人譯作「地方性流行」或作「風土病」。地方性流行病的爆發程度穩定而可控,確診數字和預期數字接近,而且患者集中在同一區域 —— 可以是小至一個城鎮,又或者大至一個州份。文章列舉例子有非洲的瘧疾,還有較少香港人知道的球黴菌症(Coccidioidomycosis,又稱溪谷熱),在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流行,嚴重可腦膜炎致死。

比地方性流行病更嚴重的是「Outbreak」,可譯作「疾病爆發」,可以是指疾病確診數字,突然比預期數字大增,又或者疾病在一些本來沒有先例的地區突然出現,而該疾病通常只會在一個特定地區爆發。文章就把 70 到 90 年代數次非洲伊波拉危機,以及海地 2010 年大地震後的霍亂爆發劃作此級別。

比起疾病爆發更嚴重一級的是「Epidemic」,有人中文譯為「流行病」。疾病爆發是主要集中於單一區域,但「流行病」擴散到更大的區域,而且數字有失控的趨勢,例子包括 2014 年的寨卡病毒危機,由巴西擴散到整個拉丁美洲,還有 2014 年的伊波拉危機,由畿內亞波及到西非各國。

最嚴重的一級,就是世衛提到的「Pandemic」,亦即是「全球大流行」。全球大流行的規模是環球性的,波及不同洲,而且確診數字極多,歷史上的例子有 14 世紀的黑死病、1918 年殺死 5,000 萬人的西班牙流感、由中國擴展到全球的 1957 年亞洲流感,以及最近一次 2009 年的 H1N1 豬流感。至於教不少港人畢生難忘的 2003 年沙士危機,全球病例有 8,000 宗,比上述提到的疫症規模較小,但也波及全球 26 個國家,故此有專家也視為全球大流行。

上述分級是一些醫學專家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會採用的分級,CDC 更在地方性流行病之下,加入零星爆發(Sporadic)的級別。而若出現全球大流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可發出「緊急使用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授權醫生使用未經管理局批准的藥物診治病人。

可是,世衛並沒有採用類似的分類制。世衛發言人亞沙雷維奇(Tarik Jasarevic)就表示,自 2009 年起已經停用舊有的六級警示機制,從前的機制第一級是沒有感染個案,第六級就是全球大流行。其中一個原因是 2009 年豬流感爆發時,時任世衛總幹事「雞珍」陳馮富珍被狠評反應過敏,太早把疫情列為全球大流行,造成全球不必要恐慌,最後豬流感爆發程度還不如季節性感冒。英國政客 Paul Flynn 形容,世衛只會造成狼來了效應,全球大流行真正來臨時會再沒有人相信,歐洲議會更為此作出獨立調查。面對龐大政治壓力,陳馮富珍領導的世衛就決定斬腳趾避沙蟲,把整個警示機制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