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底下的不公平選舉,要參加嗎?

A+A-
出選莫斯科選區的葉利欽,在 1989 年的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中投票。 圖片來源:Wojtek Laski/Getty Images

非民主制度下的選舉,往往充滿不公平,甚至弄虛作假。參與這些選舉,可能反過來成為獨裁的認證。1989 年的蘇聯人民代表大會(Congress of People’s Deputies of the Soviet Union)選舉裡,各地蘇聯人民也許面對同樣問題:要不要投入一場有篩選、不民主的選舉

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是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推動「民主化(demokratizatsiya)」政策下,修改憲法所創立的最高立法機關。但當年 3 月 26 日的選舉,事實上並不民主。2,250 個蘇聯人大代表議席中,750 席已由共產黨及其衛星組織,如共青團與蘇聯婦女委員會等直接挑選。又有 399 席屬官方授意候選人出選的單一候選人「選舉」。如此一來,由蘇聯控制的議席,於選舉前已佔了過半數的 1,149 席。

至於剩下的 1,101 個地區選舉議席,雖然出現競爭,但事前都經過官方篩選。候選人在正式參與、接觸選民前,必須先取得由「工人集體」組成的地區選舉合議團提名。這些團體往往忠於黨的指揮,故合議團的表面任務雖是「討論蘇聯人民代表候選人」,事實上卻是篩查任何危害體制的人。希望參選的民運人士 Viktor Lysov,便因為在會上提出私有財產、多黨制這些主張,遭大會 DQ(取消資格)。

大部分議席受操縱、候選人被 DQ 等舉動,表明選舉絕非公平民主,然而仍有不少人選擇參選。其中,未來的俄羅斯總統、推倒蘇聯的關鍵人物葉利欽(Boris Yeltsin)亦出選莫斯科選區。結果,葉利欽以高達 89.4% 得票率,擊敗共產黨授意的候選人 Yevgeny Brakov。除了葉利欽在首都取得勝利,其他地區亦相繼報捷 —— 共 38 名蘇聯的地區第一書記,竟在自己的選區落敗。

儘管如此,議席數字亦改變不了共產黨把握立法大權的事實。小圈子、經篩選的所謂「民主」選舉似乎並無實質意義 —— 共產黨人仍佔去 87% 議席。當年以反對派身份參選並勝出的歷史學家 Yuri Afanasyev 則認為,這場選舉的意義,在於共產黨員雖仍是多數,但已淪為「積極服從的多數派(an aggressively obedient majority)」,因為這讓蘇聯史上首現議會反對派,而他們在全國範圍廣播演說時完美駁斥政權的敢言作風,迅速引起全國關注。因此,即使蘇共千方百計影響選舉,仍有許多親民主領袖當選。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支持民主改革的蘇聯物理學家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早年曾撰文探討國內異見者之間的爭持。他認為行動重點「不在於得失計算,而是打破了沉默的心理障礙」。而公眾雖然沒有改變代表大會的組成,但他們顯示出的態度,令整個大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亦即令代表大會內的共產黨員成為「積極服從的多數派」,甚至日後在會上投票通過廢除一黨制。

1990 年 3 月 11 日,立陶宛人在首都維爾紐斯,慶祝最高蘇維埃通過更改國名為「立陶宛共和國」。 圖片來源:WOJTEK DRUSZCZ/AFP via Getty Images

而從部分衛星國的選舉結果來看,這次選舉不僅打破了一直以來的「心理障礙」,更成為反對蘇聯統治人士「奪取管治權」的關鍵一步。以立陶宛為例,領導擺脫蘇聯獨立的政治組織「薩尤季斯(Sąjūdis)」,便在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中,取得國內 42 個議席的 36 席,意味取代立陶宛共產黨,成為議會的多數派。

同年底,時任立陶宛總統、共產黨第一書記布拉藻斯卡斯(Algirdas Brazauskas)更「轉軚」,呼籲支持立陶宛共產黨從蘇共獨立,並恢復立陶宛的主權。翌年的立陶宛最高蘇維埃選舉中,「薩尤季斯」候選人在 141 席中取得 91 席,取得執政地位,並在翌年 3 月 11 日通過「立陶宛國家重建法案(Act of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e of Lithuania)」,宣佈獨立。